2023年11月25-26日,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悅讀書社攜手嶺南師範學院社會工作協會、湘潭大學社會調查研究協會、雲南民族大學魁閣書會共同舉辦校際聯動讀書會。
領讀人同學簡要概括了本書内容,并将其分為:“看待視角、如何表演、穿幫了怎麼辦”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本書的視角。作者認為日常生活與舞台表演類似,故而我們可以用戲劇的視角看待。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為了維持不約而同的情境定義(或是社會規範)必須依據自身角色展開表演。其次為如何表演。人們總會通過“前台-後台”的劃分、彼此之間的合作構成劇班、以及對象征符号的運用等手段實現印象管理,從而完成表演。最後,表演中總會因為演員的無心之失或觀衆闖入後台等多種原因導緻情境定義的崩潰——即穿幫,所以無論是劇班還是個人都會采取預防措施。比如劇班一般會要求旗下的演員必須忠誠、謹守紀律,同時合力防止觀衆進入後台。
随後,領讀人同學認為,本書作者所運用的視角不同于建構社會系統的功能視角,而是着眼于人們的微觀生活世界。這種觀察視角——拟劇理論所引申的互動視角——就好比建造房子的腳手架,而日常生活則是正在建造的大樓。但腳手架終究不能代替大樓,應當将其作為多元視角中的一種存在。當功能視角将人當作一種被動的機器來看待社會生活時,拟劇理論所引申的互動視角則可以将本應由社會承擔但卻被個人承擔的責任剝離,從而更為全面的闡釋社會問題。
與談人于航副教授首先肯定了領讀人的梳理,便給出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在看待本書時需要結合其時空背景。在時間上,需要結合作者自身的寫作年齡以及書籍的寫作年代;在空間上需要結合歐美的社會背景。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在将本書内容與當代現實結合時,會存在一些偏差。
本書的風格不同于理論著作的晦澀,戈夫曼引用了大量社會事實,風格易懂、明快。但需要注意,戈夫曼引用事例如中國的事例時有一些偏差。另外,他将本書總結為兩個層次:一是為什麼要演戲、二是什麼樣的戲才是好的戲。同時也強調,讀完一本書,需要對内容的層次進行概括。
最後,他認為作者最為主要的貢獻在“印象管理”這一部分。雖然對這一主題的研究在當代的社會心理學中司空見慣,但在成書的20世紀50年代相當富有原創性。人們對自己進行印象管理的目的往往是維持與他人互動時的“情境定義”。對情境定義的理解必須明确三個前提:人的行為并不是單純對外部環境做出的反映;個人的經驗與價值在拟劇理論中不斷體現;情景定義總是需要以社會秩序為基礎來理解。
與談環節結束後,師生之間就“情境定義與身份焦慮”、“情境定義與文化霸權”、“主體間性”、“拟劇理論在網絡與現實空間的不同表達”、“戈夫曼個人的學術訓練”等多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讨與交流。各方分享了自己的見解與觀點,并從不同角度對這些主題做出拓展與思考。活動在熱烈的讨論氛圍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