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26日,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悅讀書社攜手嶺南師範學院社會工作協會、湘潭大學社會調查研究協會、雲南民族大學魁閣書會共同舉辦校際聯動讀書會(悅讀書社第十八期讀書會)。
本場活動為第四場雲南民族大學場次(11月26日19點半)。就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中國文化要義》展開。由雲南民族大學田欣彤同學領讀,北京師範大學徐洲同學與雲南民族大學冷雪梅老師和楊躍雄老師作與談人回應。
領讀人分享環節
領讀人田欣彤同學首先對該書作者進行了簡要的介紹,梁漱溟先生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愛國人士,近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造實踐家,社會學早期學派“鄉建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曾任北大教授,後因不滿足于北京大學隻注重知識的西式教育以及他不想僅做一個閉門做學問的聖人,他就徹底的離開了北京大學。随後他便在全國開始考察,并開始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在長期的社會考察和鄉村建設實驗過後,他于1941年開始寫作《中國文化要義》一書,直至1949年最終完成。
随後領讀人從“問題意識”開始引入該書的主要内容。梁先生畢生思考着兩個問題:“中國問題”與“人生問題”。梁漱溟先生通過詳細缜密的解釋推究,抽象出“倫理本位”等核心概念,并提出了中國“理性早起”這一文化要義。 接着領讀人從該書論點:周孔教化與基督教成為中西文化的分水嶺入手,強調了理性的重要性。接着,通過對中國人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組織的解讀,以及西方社會的個人權利和平等價值觀,展示了兩種不同社會結構的特點。此外,還提到了中國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和對宗教信仰的态度,以及西方社會的等級制度和政治變革。最後,簡要概括了這兩種文化在社會結構和價值取向方面的差異。反映出了西方個人本位之社會與中國倫理本位之社會。
梁漱溟先生在書中指出,中國自古隻有職業分途而無階級對立。縱觀曆史長河,個體在無階級的中國,能在士農工商等職業中進行流動,社會結構松散自由。而在封建解體後。都未形成真正的國家。無為之治與倫理之治,是統治者人心的好壞,造就了一緻一亂的曆史循環。而有階級的西方雖然有強烈的鬥争。卻在種種沖突之下,實現了強有力的統治,并以鬥争推動的政治的進步。 基于上述中國之社會構造,中國以道德代宗教,堅信個人之理性,進而以禮樂代法律,在身心的直觀感受中培養清明安和之理性,從而淳化民風、維系社會,士人成為社會中堅力量。 西方則以外在戒律規訓個人,前期信奉基督教,把個人交付給上帝,希望借助外在力量規訓自身,社會革命後則以法律規範衆人。
最後,領讀人總結了自己的發言與全書的内容,也提出了對該書的反思,并提出了下述問題: 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與梁漱溟提出的倫理本位有什麼關系和區别? 書中的理性和馬克思韋伯筆下的理性化的區别?如何看待梁漱溟筆下“理智”與韋伯筆下的“工具合理性”? 身處當前時代,你是否認同“現在社會仍然存在文明失範,且病因在中國文化的早熟?” 作者以周孔教化與基督教為中西文化之分水嶺一章中,把理性與理智作為中西文化的精神差異,那麼理智作為強調人對物的客觀知識探尋與強調絕對信仰的基督教有何關系?(或者說這種西方文化的核心如何在基督教時期存續下來?) 與談人回應環節
與談人冷雪梅老師首先對田欣彤同學的領讀做出了點評,緊接着便對梁漱溟先生的生平進行了拓展。梁漱溟并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留洋的經曆。卻因寫了一篇出彩的佛教研究文章《究元決疑論》而受到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賞識,因而可以到北大教書。冷老師還建議同學們将來在寫論文時要多多向梁漱溟先生的《中國文化要義》學習,要樹立問題意識,不能隻做文獻堆砌。冷老師也對該書給出了高度的評價。 而後,冷老師從宗教學的角度出發,與同學們探讨中國是否有宗教以及儒家算不算宗教的問題。随後冷老師引用了韋伯的著作《儒教與道教》,認為中國的民間信仰是功能性神靈的大雜燴,與西方式的宗教不同。中國沒有非常強大的,高度組織性的宗教。冷老師還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社會中的宗教》這本書,該書詳細介紹了宗教在中國所起到的社會功能。 冷老師還将梁漱溟提出的“倫理本位”與費孝通所提出的中國“差序格局”與西方“團體格局”進行了對比。說明中國社會以宗法群體為單位,人以己為中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調的也是倫理的關系。 之後就“科學自宗教來”一說展開了探讨,冷老師認為該說法有失偏頗,中國宗教觀念淡泊,但中國并非沒有科技,宋代時中國科技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隻是中國科技始終僅滿足于應用,并未像西方那樣進行理論的升華,這與中國古代的“重道輕器”是相關的。 最後,冷老師從中國人的“國民性”展開,分析了中國人忍讓、向内發力的優缺點,并認為未來不應該以物為先,而應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先,以人與人之間如何相安共處友好的共同生活為先。
與談人楊躍雄老師從曆史角度探讨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的時代背景。該書處在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中國,而中國文化正在沒落的大環境下,而當時諸多大家都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而梁漱溟先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堅守中國文化之根,保護儒學。 而後楊老師就韋伯之“理性”與梁漱溟之“理智”展開了探讨。西方海洋型文明與中國陸地農耕型文明的文明基因差距,以及曆史演進,宗教文化,社會整合方式的差異,導緻了韋伯之“理性”與梁漱溟之“理智”有一定聯系,但也有一定的區别。 最後,與談人徐洲同學就梁漱溟将中國人的國民性歸結為理性早熟展開了探讨。徐同學并不完全認可這一論點,他認為可以把它歸結于理性,但不等于把它歸結為理性早熟。引申到現代性的問題,中國的科層制更多的來自于商鞅變法後的官僚制,它與西方科層制有一定相似之處,其共性來自于祛魅和理性化的必然結果。 徐同學認為,周朝的政教分離與百家争鳴就是中國理性化與思想啟蒙的開端,而西方在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後才開始祛魅,其理性化和思想啟蒙緊密聯系,所以現代性的根源是理性化的問題。
在讨論環節,雲南民族大學同學們先就現代性導緻社會文明失範展開讨論。而後就領讀人田欣彤同學所提的四個問題進行探讨。在探讨中,有同學推薦了論文《差序格局與倫理本位——從喪服制度看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原則》,該論文點出,差序格局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質,倫理本位是這個社會結構基本精神。還有同學從曆史書《翦商》中所寫的商代人祭出發,來說明社會失範是長期存在的,要從社會環境等多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中國文化早熟是中國社會失範的唯一病因是不準确的。 最後,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江海奇同學也就中國文化早熟導緻中國社會失範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化早熟已不是當代中國社會失範的病因,并就韋伯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梁漱溟所提的“理智”與西方基督教相結合進行了探讨。 内容轉載自 | 微信公衆号“悅讀書社U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