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三亞分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積極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推動各族群衆科學認知進而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廣泛凝聚共識和力量背景下,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積極響應,與廣西民族大學合作,成立了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三亞分院。

一、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三亞分院基本概況

      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三亞分院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成立,是我校與廣西民族大學共建的重要科研平台,雙方将在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與理論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合作,以推動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三亞分院為雙方提供理論研究通衢、人才培養高地、教育宣傳矩陣、學術交流平台、決策咨詢智庫等,為紮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海南“的新篇章貢獻力量。

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三亞分院簽約儀式

       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三亞分院研究團隊将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鑄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邊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地區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展開更多深入研究,推動相關學科建設、産出系列研究成果,推動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格局。
      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于2020年2月入選由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發文公布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2022年11月,獲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黨委宣傳部、教育廳、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聯合發文公布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2023年3月,再次入選由中央四部委聯合發文公布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二、團隊成員

 團隊成員

、研究骨幹

      (一)負責人:李靜

      1.基本情況介紹


      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統戰部、中宣部、教育部及國家民委四部委國家級基地蘭州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首席專家,海南自由貿易港B類人才。主要從事中華民族共同體、社會心理及女性心理人類學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獲2020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出版了《多元一體:高原兄弟民族交融史》《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有影響力的學術著作及全國通用的《民族心理學》教材,截至目前共發表CSSCI學術論文100餘篇,完成各類各級科研項目18項。論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構的心理學分析》獲得甘肅省第十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23);論文《明朝治邊策略下的洮州地區民族互嵌格局》獲得甘肅省第十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21);主編《中國節日志·春節(甘肅卷)》獲甘肅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9);專著《交往與流動話語中的村落社會變遷》獲甘肅省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0),獲加拿大政府頒發的“加拿大政府研究專項獎”(2010),入選甘肅省領軍人才(2009),專著《民族心理學教程》獲甘肅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8),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

      2.主持的代表性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

      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機制研究”,項目批準号:2020DMZ0015。
      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基于藏區本土文化的高寒生态系統保護與技術推廣模式研究”,項目批準号:2017YFC0504805。
      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甘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現狀及機制研究”,項目批準号:16AZD040。
      2012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甘青民間信仰對族際互動與文化交融影響之心理研究”,項目批準号:13JJD850002。
      2012年農業部“草地管理模式”之子課題“以民族文化心理為基礎的草地管理模式”,項目批準号:201203006。
      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遊牧民族生計模式變遷與社會心理适應研究”11BMZ030。
      2011年文化部項目“中國節日志• 春節甘肅卷”項目批準号:JRZCH201019。
      2008年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社會結構性差異對民族心理影響的研究”,項目批準号:08JJD850210。
      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甘肅特有民族婦女宗教心理研究”項目批準号:07XZJ008。
      2005年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項目“西北民族交往心理研究”項目批準号: 05JJD850141。
      2003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甘青藏族女性教育現狀及其社會化發展的調查研究”,項目批準号:DMA030215。
      200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西北特有民族女性教育現狀及其社會化發展的調查與研究”,項目批準号:02JA880019。

3.學術著作

專著:《多元一體:高原兄弟民族交融史》商務印書館 2023.12
專著:《自貿港背景下的海南社會心态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8
專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商務印書館 2023.3
專著:《頭巾下的穆斯林:甘肅台灣及馬來西亞濱城穆斯林女性的田野調研及理論研究》(獨著)台灣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0.12)
專著:《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專著:《交往與流動話語中的村落社會變遷》(合著1/2)(中國社科出版社,2008)
主編《西北地區民族團結進步研究報告》(甘肅人民出版社,2020)
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圖志》(錫伯族)(民族出版社,2016年).主編《中國節日志.春節》(甘肅卷)(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1)
譯著:《身體的複活——女性主義、宗教與精神分析》(合譯1/2)(民族出版社,2008年)
譯著《神之變——女性主義與傳統宗教》(合著1/2)(民族出版社,2007年)
譯著《傳統宗教的終結——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爾、榮格著作中宗教女性主義評論的重要說明》(獨譯)(民族出版社,2010.3)
原創性教材:《民族心理學》(獨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該教材為原創性教材,被全國多所高校作為“民族心理學”課程通用教材,再版兩次。
4.近5年代表性論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機制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3期.
梯次推進:論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一體化建設,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1期.
從意識結構出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
論中華民族基礎性穩定性的深層邏輯,《貴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2023年被人大複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第3期全文轉載。
馮特民族心理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8期.
中華民族共同體心理指标及量表編制,《民族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
共同内群體認同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0期.
共同内群體認同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21,42(10).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構的心理學分析.民族研究, 2021,05.
從自在、自覺到自為: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邏輯.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8(04).
自我與他者:清末民初嚴複譯文語境下的中華民族認同性建構.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02).
民族地區社會心理服務的困境及優化.民族學刊2021,12(0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曆史與現實基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 2021,(01).
曆史與交融:中華民族的結構同源性特征.貴州民族研究, 2020,41(10).
交往與共生:試論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特征,CSSCI,貴州民族研究,2020(10)
多學科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筆談一).西北民族研究,2020(02):5-17.
研空間·身體·圖像:藏族觀看實踐中的禁忌研究.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7(05):168-174.
明朝治邊策略下的洮州地區民族互嵌格局.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9,29(03):104-114+215-216.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機制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6(03):91-98.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心理學》2019.10全文轉載
從地域認同到文化共享——牧區民族互嵌式社區的實踐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04):41-44.
遊牧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與調适——以青海河南縣那達慕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9(02):180-185.
當代民族心理學的研究範式[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11):215-222.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心理學》2019.2全文轉載
變遷、認同與共生:拉蔔楞地區藏族教育的文化選擇[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5(06):68-76.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18.11全文轉載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基于青海省河南蒙旗民族語言認知選擇的研究[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05):75-82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19.10全文轉載
田野實驗法:民族心理學研究方法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3):47-53.
文化協從機制與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統——基于西藏斯布村與甲多村的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3):50-54.
文化人類學視阈下的裕固族剃頭禮及其現代變遷[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71-78
民族認同的維度與路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03):214-219.
      (二)楊鹍飛
        1.基本情況介紹
      
河南南陽人,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 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政治學博士,蘭州大學民族學博士後,蘭州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浙江省高校智庫地方立法與法治戰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邊疆政治學、邊疆社會學和非傳統安全研究。2019至 2020年公派瑞典訪問 學者客座研究員,2017 年前往牛津大學進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别資助獲得者、中國 百位優秀資助博士後、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國家民委民 族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主持國家社科、國家民委、司法部、中國法學會、民政部、團中央等縱向課題共4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2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子課題5項,部級課題18項,發表CSSCI論文30餘篇。

      2.代表性成果

《中華民族形象:基本涵義、理論類型與構建策略》,《探索》,2024(3)(CSSCI)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與鑄牢路徑》,《民族學刊》, 2022,13(08),(CSSCI)
《居住空間與民族關系再造:民族互嵌型社區的文獻述評與研究展望》,《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2)(CSSCI)
《邊疆社會健康國民心态建設:内涵、意義與路徑選擇》,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37(01),(CSSCI擴展版)
《我國城市民族社區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分析——基于 CSSCI(2008-2017)數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10).(CSSCI)
《邊疆民族互嵌型社區建設的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新疆烏魯木齊、和田和喀什等地的調查分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2).(CSSCI)
《“邊疆”再探:概念、類型與治理路徑》,《廣西民族研究》,2017(02).(CSSCI)
《論我國邊疆民族事務治理主體關系及其現代化轉向》,《中國民族學》,2017(01).(CSSCI) 
《當代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價值與模式》,《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04).(CSSCI)
《民族精英、社會資本與動員能力:民族群體性事件組織化邏輯》,《廣西民族研究》,2016(04). (CSSCI,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論我國邊疆城市社區民族工作的轉型困境及其突破.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6(03).
《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理論與實踐》,《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CSSCI,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民族互嵌型社區建設的特征及定位》,《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CSSCI)
《論我國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理念轉變、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廣西民族研究》,2015(05). (CSSCI)
《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少數民族身份認同變遷的實證研究——基于甘肅、青海、新疆三地的調 查分析》,廣西民族研究,2015(04).(CSSCI)
《轉型期邊疆民族群體性事件的生成機制:解釋路徑與理論框架》,《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5(03).(CSSCI)
《轉型期邊疆民族群體性事件的沖突幹預框架研究》,《中國民族學》,2015(02).(CSSCI)
《邊疆民族群體性事件:概念、治理模式與研究展望》 ,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5(02).(CSSCI)
(三)陳巴特爾

1.基本情況介紹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開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教育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心理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心理學學會民族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民族高等教育》編委。主要從事心理咨詢、社會心理、民族心理、管理心理、高等教育、比較教育等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天津康橋心理咨詢中心顧問。2011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2015年哈佛燕京學者。主編教育部高職高專公共事業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心理咨詢與治療》(2009),主編高等教育學研究生教學參考書《高等教育社會學》第十章“高等學校教師與學生的社會心理”。截至目前共發表CSSCI學術論文100餘篇,完成各類各級科研項目8項。

2.學術專著

繼往開來繼往開來:21世紀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民族出版社,202103,ISBN 978-7-105-16335-9

3.承擔的代表性研究項目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民族地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編号:21BMZ060。
主持國家民委民族研究一般項目“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監測與評價體系研究”編号:2020GMB034。
主持天津市教委重點項目“新時代天津市高等教育新使命與創新發展研究”
2018JWZD37
4.代表性論文

邊遠民族地區牧民子女進城讀書的家庭适應策略——基于内蒙古自治區U旗的田野調查,民族教育研究,202308,CCSCI  普及化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概念外延擴大之審思.民族教育研究,202202,CCSCI
從補償性公平到多樣性倡導:我國少數民族高考優惠政策的價值反思與重構,江蘇高教,201910,CSSCI.
人工智能的學科定位與發展戰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08,CSSCI.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多元文化能力問卷的建構及實證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806,CSSCI.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多元文化能力問卷的建構及實證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806,CCSCI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2016年年會“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民族教育”專題會議概述,民族教育研究,201610,  CCSCI
“民族高等教育”概念研究的反思與辨析,民族教育研究,201610, CCSCI   
美國少數民族高等學校的分類、曆史及作用,民族教育研究,201512, CCSCI   
悲劇遺案: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制學校(1879-1998),民族教育研究,201502,CCSCI
“被偷走的後代”——澳大利亞原住民強制同化教育始末,民族教育研究,201408,CCSCI
論北美印第安人的傳統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1302,CCSCI    
關于民族教育研究對象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204,CCSCI    
試論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制學校制度的生與亡,民族教育研究,201102,CCSCI    
(四)陳強
1.基本情況介紹
      男,漢族,1971年8月出生,廣西柳州人,博士,教授。2009年畢業于法國巴黎東部大學,獲政治哲學博士學位。現任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碩士生導師。2020年入選海南省南海名家,海南省領軍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文化、轉型期中國社會問題、農村社會治理等。主持完成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0多篇,出版專著2部,合著1部,獲省部級學術獎勵1次,地廳級學術獎勵多次。合著《東南亞政治制度》獲廣西第十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專著《中越關系研究(1950-1975)》獲第五屆海南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2.學術專著
《中國原生民主的範本——海南黎族鄉村自治文化傳承研究》,世界華語出版社,2021年。
《中越關系研究(1950-1975)》,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4年。
3.主持(參與)的研究項目

主持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黎族自治傳統對海南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促進作用研究”。
主持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社團主義(corporatism)視域下的東盟一體化及中國方略”。
主持2019年海南省社科規劃課題學科共建項目“海南農村空巢老人社會救助研究”。
主持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大學生自主學習研究”。
4.代表性論文
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獨及其社會援助,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
日本老人異國養老問題探讨,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
海南黎族合畝制民主探微,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
社會系統理論視角的農村社區管理,重慶社會科學,2017年
陳強,林杭鋒,黎珏辰.海南黎族自治傳統的内容、成因、性質、特點及其當代意義,南海學刊,2017年
壯族都老制民主與古希臘城邦民主之比較,學術論壇,2014年
馬克思和毛澤東的個人自由觀和政治自由觀之比較,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
(五)黃豔欽

1.基本情況介紹

      湖北監利人,中共黨員,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蘭州大學民族學博士研究生,國家級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心理。出版著作1部及教材,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有6篇分别發表于CSSCI、SSCI、北大核心、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核心期刊,主持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項,參與省級項目4項,主持三亞市級社科項目1項。指導2項國家級和3項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教學成果《海南社會心理服務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研究》獲2021年度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第二屆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三等獎,參與三亞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獲“一級優秀工作者”及“優秀工作者”稱号。
2.學術專著
基于實踐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探析,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01 。
3.主持的科研項目
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課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形勢下黎族文化适應性研究”,課題編号:HNSK(QN)20-49
三亞市202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自貿港建設中海南各民族社會認知與适應能力提升研究“,課題編号:SYSK2022-21
4.代表性論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機制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3期。
Study on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REVISTA DE PSICOLOGIA DEL DEPORTE,SSCI三區,2023.11.
格式塔學習理論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中學生物教學,2023.09.
心理資本與醫護人員的職業幸福感,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1.
完善海南黎族聚居區心理服務體系,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9.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程中島内居民獲得感提升的路徑研究,公關世界,2022年
老年人精神需求調查及對策分析,統計與管理,2020年
基于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理論探究——評《教育心理學》(第三版),高教探索,2019年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18年
(六)鄧彩豔
1.基本情況介紹
      湖北恩施人,中共黨員,副教授,國家級二級心理咨詢師,康馨心理咨詢中心副主任,海南省高層次人才,任三亞市危機幹預小組成員、三亞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跨部門專家,任三亞市心理事。出版著作1部,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有5篇分别發表于北大核心、中國社會科學報、EI等核心期刊,主持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項,參與國家級項目1項和省級項目5項,參與三亞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獲“二級優秀工作者”稱号。
2.承擔的代表性研究項目
主持海南省社科聯研究項目“海南自貿港建設進程中黎族人民獲得感的提升研究”,項目編号HNSK(ZC)21-142。
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完成省社科研究基金資助的社科研究項目“海南省黎族人心理類型與交往對策研究”,項目編号:HNSK(JD)14-149。
作為主要參與人完成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海南人心理類型與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研究”項目編号:HNKY2014-77。
3.代表性論文
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黎族人民獲得感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國際公關,202305。
Path analysis of digitally empower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2024.01,EI收錄。
海南自貿港建設進程中人民獲得感理論模型與量表編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4.04。
高校教師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路徑,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1。
海南自貿港建設下黎族居民文化适應路徑分析.就業與保障,2021.08。
團體箱庭療法幹預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實證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21.06。
積極心理學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9.9。
小學教師的心理資本、職業壓力與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中外企業家,2020.3。
老年人團體心理輔導在社區開展的優勢與應用策略研究,統計與管理,2020.01。
團體繪畫藝術治療對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的幹預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19.05。
基于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理論探究,高教探索,2019.01。
民辦高校新生UPI與SCL-90測評結果比較研究,統計與管理.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統計與管理,2017.3,
沙盤遊戲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05。
海南省萬甯市黎族與漢族的心理類型.衡水學院學報,2016.08。
(七)劉偉方
1.基本情況介紹
      山東人,副教授,心理學系負責人,海南省D類拔尖人才。多年來一直從事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工作,主要教授認知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心理測量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行業兼職包括三亞市第一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老師、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 海南省心理學會理事、三亞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等,主持及參與研究課題7項,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2020 年榮獲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主持的科研項目
主持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一般項目“海南老年人心理需求與養老 
服務對策研究”,項目編号:HNSK(ZC)21-144。
主持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般項目“海南高中生職業興趣測評及其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研究”,項目編号:QJY1251547。
與三亞馨美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橫向課題“海南自貿港建設進程中人民獲得感提升研究”。
3.代表性論文
元認知監測與算術知識制約小學兒童心算策略運用能力的發展:一年縱向考察,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07,獲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社區治理中的社會心理建設,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4
旅遊業從業人員勝任力與工作幸福感,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1。
軍人心理健康幹預與矯治探究,科技視界202003。
海南少數民族社會變遷下的心理适應探析,改革與開放,201312。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電話:0898-88386732 招生電話:0898-88386737
  • 學院郵箱:ssusy@sanyau.edu.cn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社工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