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論部分,劉奧宇将本章分為兩個部分進行解讀。他首先解釋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異同點并以此引出社會學探究的核心問題。其次,對于社會學與常識,他在對比分析自然科學與常識的關系,同時解釋了默涵知識的概念并引出社會學之思把我們帶入一種關系性的理解,并引用原文論述對本章節内容進行總結。
社會學之思就是一場挑戰,其過程能使我們對于差異和多元更加敏感、更加寬容。它能使我們感覺銳利,眼光靈活,看到超出我們直接經驗的相關視域,以便我們能夠做出探索與說明。

第二章《維系我們的生活》由嶽曉林和扈子航共同解讀。在對第一節《互動、理解與社會距離》的探讨時,嶽曉林首先以思考題引入,通過圖示對前言加以闡釋,以此分析個人、群體與社會觀念之間的關系,并運用階級鬥争史觀對“内群體與外群體”加以解析。其次,嶽曉林以校徽為例,對符号互動論予以解讀。在論述“社會關系的時空新發展”時,他通過智能手機的屏幕尺寸與互聯網的發展,總結出社會關系的時空新發展的具體表現,并通過表現與原因對“恐外症與權威主義人格”進行解讀。
扈子航在分享第二節《邊界與外來者》時将内容劃分為六個部分,在簡要介紹“群體以及外來者”相關概念後,通過列舉“日本門閥政治”等大量曆史史實進行輔證解讀。在第三節《城市的隔離與運動》中,扈子航首先解釋城市中的隔離與運動的形成原因,随後舉出相關案例指出這種行為的目的是“減少城市中群體的暧昧和含混,從而保持自己群體的同質性”,并對“有禮貌的不關注”和“匿名性”進行解釋。
最後,由嶽曉林對本章内容進行總結。嶽曉林通過“先進的社會意識會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來指出社會學之“思”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改造社會,并對未來美好社會提出希望。
在解讀第三章《社會紐帶》時,丁伊迅分别介紹作者提及的社會紐帶的兩種類型——共同體與組織。共同體的内部成員往往對某件事持有共識,并為這個共識賦予意義,例如民族、政黨與宗教團體。組織則有着明文規章來管理成員的行為,成員們都期待在有投入的地方能得到特定的回報,不同于共同體,組織對成員的影響往往會止步在私人領域之外,成員們有着不同的角色與分工。而在現實中兩者往往混合着出現,組織成員之間也會在分工中産生共同體情感。
最後,所有與會同學合影留念,本次讀書會順利結束。
(文稿:許二牛、劉奧宇、丁伊訊、扈子航,嶽曉林 編輯:嶽曉林 圖片:劉奧宇,丁伊訊 審稿: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