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跨界人生的開場白
他是社會學專業畢業生,卻轉型汽車制造行業;他自稱“非典型學霸”,卻用獨特的成長哲學走出了一條“不設限”的道路。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2024屆畢業生劉彥樞,以中共黨員的責任擔當與開放包容的人生态度,在吉利汽車臨海制造基地開啟了職業生涯的新篇章。面對鏡頭,他笑着分享:“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去感受、去出發,永遠要在路上。”
自我探索是大學的必修課
作為一名曾獲“學習優秀三等獎”的“非典型學霸”,劉彥樞的大學時光充滿“破界”色彩。他坦言自己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尖子生。
迷茫期的突破:
“大二有段時間特别焦慮,總想立刻找到人生标準答案。”面對迷茫期,他選擇給自己按下“暫停鍵”:白天泡圖書館研讀組織行為學著作,晚上約朋友騎行三亞灣,周末甚至嘗試在民宿打工體驗服務行業。
實踐中的頓悟:
“火鍋涮肉時想不通的事,可能在海邊吹吹風就豁然開朗了。”這種“學習+體驗”的探索模式,讓他逐漸認清自己更向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工作場景,最終選擇進入制造業深耕。
在跨界中尋找人生答案
從“社會觀察者”轉型“汽車制造人”,劉彥樞的職業選擇曾令不少師生意外。對此他解釋道:“社會學教會我用系統思維理解組織運行,這與現代制造業的管理需求不謀而合。”入職吉利後,他積極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工作模式。關于職業規劃,他有獨到見解:“不要被專業束縛想象力。參加新能源車用戶調研、組織工廠社區文化建設……這些跨界嘗試都在幫助我構建更立體的職場認知。”在他看來,大學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可遷移能力”:“就像社會學調研中的共情能力,放在職場就是洞察需求的軟實力。”
“反内耗”哲學:在奔跑中調整姿态
“允許跌倒,但拒絕原地停留”是劉彥樞應對挫折的座右銘。他坦言經曆過競賽失利、實習落選的時刻,但始終相信“年輕時的試錯是特權”。“有次簡曆被否,我在海邊聽了兩個小時的海浪聲,第二天帶着精心修改後的簡曆再戰。”這種“彈性複原力”,讓他在畢業季收獲多家知名企業的橄榄枝。
面對職場新人常見的焦慮,他總結出“三不原則”:“不比較——專注自我成長節奏;不設限——保持跨界探索勇氣;不停留——把每個當下當作新起點。”如今的他,正利用業餘時間攻讀汽車制造業在線課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需要複合型人才,我的社會學背景或許能打開新視角”。
寄語:在不确定中錨定生活詩意
生活平衡之道:
“别讓工作定義你的人生維度。”劉彥樞常對學弟學妹們強調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工作之餘,他堅持用“三個一”滋養生活:每周一次騎行保持身體活力,每月一本非專業書籍拓展思維邊界,每季度一次短途旅行重啟感知力。
對于母校的深情:
“再去一次鹿回頭俯瞰萬家燈火,再訪一遍崖州古城觸摸文化脈絡。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底色,而這份特質,正是應對未來最好的行囊。”
結語:曠野中的知行合一
從椰風海韻的校園到智能制造的浪潮前沿,劉彥樞始終踐行着“知行合一”的成長理念。正如社會學專業賦予他的洞察力: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尋找确定性答案,而在于保持出發的勇氣,在每一次體驗中拓寬生命的維度。這位拒絕被定義的00後,正以奔跑的姿态,在時代曠野中書寫屬于自己的坐标。
(文字:白曉夢 圖片:劉彥樞 審核: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