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一帶一路”《中國人文與人才中國》國際論壇在天津大學舉行。本次論壇彙聚了來自馬來西亞、巴勒斯坦、烏茲别克斯坦等國的駐華使節嘉賓,複旦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防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開大學、華僑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在華留學生代表共計200餘人。本屆論壇的舉辦旨在以人文促互信,以教育聚合力,以人才助未來,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與人才支撐。

(圖1:第五屆“一帶一路”《中國人文與人才中國》國際論壇在天津大學舉行,多國駐華使節與高校學者齊聚)
我院陳巴特爾教授作為特邀嘉賓出席論壇,并作題為“關系性存在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發言。陳巴特爾博士報告從羅納德•海費茲所謂的多變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VUCA時代出發,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的中國話語與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的中國方案。他結合兩次啟蒙運動以來西方哲學從實體性個體向過程性、關系性存在的轉型,分析了安樂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倫理”與“互系性思維模式”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意義。最後,通過比較中西方哲學中“關系性存在”觀點的異同,陳巴特爾教授進一步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的新文明觀,并指出其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促進文明和諧發展方面所具有的時代價值。

(圖2:陳巴特爾教授在論壇上作題為“關系性存在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發言,受到與會學者關注)

(圖3:陳巴特爾教授(右一)在論壇獲頒榮譽證書後與其他嘉賓合影,見證學術殊榮)
陳巴特爾教授的發言内容深入,觀點鮮明,引發了在場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讨論。該主旨發言體現了其在社會學與哲學交叉領域的前沿探索,也是我院鼓勵學術創新、積極參與國際對話的體現。相關成果與思想将為學院的教學與研究注入新内容,尤其在理解全球社會變遷、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等方面提供有益學術參照。
(文圖:陳巴特爾 編輯:吳永豪 審核: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