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創業都是要成本的,就算是最少的啟動資金,也要包含一些最基本的開支。股權融資是創業融資的一個重要渠道,從本質上看,股權融資就是低買高賣的貿易過程。對于投資者而言,其目的在于獲取資本溢價,資本溢價主要表現在估值溢價,而要實現估值的提升,就需要做出好産品,實現營收甚至是獲得利潤。因此,融資的最終目的在于做出好的産品。創業者在融資過程中最容易走入的以下六個誤區,請千萬小心。
1、隻有想法
為什麼投資者願意花錢去買一文不值的東西呢?思考一下。你會為一個創業的好點子付錢給某人嗎?“絕妙點子”隻是建立有價值或行得通的企業的其中一個痛苦步驟,而這樣的步驟有數百萬個。去找投資者時,需要做好融資的“準備”。談判需要籌碼,融資的時機在公司的發展階段越早,需要放棄的就越多。
根據經驗,第一次創業的創始人應該在做出了一個像樣的原型或MVP(最小可行産品) 之後才可以去考慮融資。一旦有了具體的東西,而且已經把自己的一些利益綁定進去,投資者認真對待并給予更公平的估值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2、“過度優化”整個融資流程
許多創業者都過于迷信各種技巧,認為那樣能幫助自己融到錢。實際上融資很簡單——隻要有個好的公司,就很可能籌集到資金。最好更多地花時間把自己公司做得更好,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融資遊戲上。
3、不聽“No”
投資人不願意放棄選擇的權利,而創業者多是樂天派。這就導緻投資人委婉地表達“不”的時候創業者往往會理解為“隻要再多聊一會,我就能得到一個yes”。事實上,任何沒有能變成一紙協議的談話都是No,原因不重要。
所以不要糾結于此,再去找其他的投資人談就可以了。
4、沒有領投方
很多創業者就像組織party一樣把一大堆投資者聚在一起每個人投一點點,然後慶幸自己沒有給任何一個投資者有太多的權力。
可是在現實裡,投資者對于運營良好的公司本來也插不上手,于是這些創業者實際面臨的就是,沒有一個投資者特别在意他們的成功。
事實證明,能有一個每個月都見一次面聊聊的投資者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這種程序制度對公司運營的把控是非常積極的。
5、過分追求融資金額
究竟融資多少錢才合适呢?畢竟是有人給自己的初創企業投錢,很多人希望多多益善。其實融資的這個錢能夠維持到公司盈利就好。公司有了盈利,自然不愁日常開銷。相反的,公司實現盈利後,或許會有更多的投資人來進行多輪融資,相比之一次融資,往後就更為容易了。在獲得投資人的肯定後,就可以盡快辦理一系列融資手續了,随後将目光轉移到公司運營上。擁有充足資金并不代表日後就能順風順水,錢隻是增加公司運營的底氣,創業者隻有一心一意推動公司發展,才可在日後獲得可觀的盈利。
6、輕視融資條款
對于不少創業者而言,隻要自己的項目能獲得更高的估值,融到更多的錢就行,至于條款怎麼簽,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态度。這樣會得不償失。實際上,條款比估值和融資金額更為重要。如果融資條款和融資節奏做的不好,項目在後續發展中很容易碰到與投資人關系難處理、核心團隊股權激勵難以實施、創始人無法有效控制經營權等各種問題。而稍有不慎重,整個項目都有可能受到牽連。
由于私募股權融資的風險性和不确定性,融資雙方常常提前約定一些特别條款規範雙方權利義務,這些條款尤其反映出投資方的要求、決策依據、權利義務關系以及雙方的博弈,希望創業者在簽署融資協議時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