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大概要工作四十年以上,真的是一個很長很長的職業生涯。
然而大部分人可能在職業生涯結束時都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更多的時候是在被選擇和被裹挾。
今天從我自己出發,寫一寫如何找到可以熱愛并奮鬥一生的事業/職業。
·樹立長遠目标
這個目标不一定是宏大的、辛苦的、普世價值觀的,也可以是細分的、容易的、小衆的。
我的目标現在非常清晰,就是通過15-20年的工作最終實現不工作的目标,簡稱FIRE生活。
你的目标可以是賺夠500萬就退休再也不用上班,可以是五十歲時每月收房租拿着錢遊山玩水,也可以是每月領5000塊養老金過過平淡的日子…
他的目标可以是在大公司上班每年賺到100萬,也可以是三年之内成為公司副總裁,也可以是四十歲時去創業開公司年營收千萬…
這些目标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因人而異。
設置什麼樣的長遠目标,取決于你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注意,是"你自己",不是你家人、你朋友,不是這個社會希望你過什麼樣的生活。
清晰地認識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是我建議所有人盡早、盡快去做的一個人生任務。
接下來,給自己一周的時間,認真地想一想,你到底想在30歲、40歲、50歲、60歲時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話說回來,你的目标也要和你當下和未來能擁有的能力相匹配,讓二者互相促進。注意遵循SMART原則。
·排除錯誤選項
如果短時間内你對自己想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并沒有太多的想法和清晰的目标,那就聚焦于眼下,問一問自己,你不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你特别讨厭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什麼樣的狀态會讓你在心裡大喊我絕對不要過這樣的生活?
哪些工作會讓你的能量消耗殆盡?
你不擅長/不喜歡/不願意做哪些事情?
把錯誤選項列舉出來,排除掉,剩下的都是正确選項。
這裡有一個點要注意,不能排除太多。
排除掉太多選項的後果是你發現自己已無路可走。
這一步,你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篩選出那些“看起來還不錯”的選項和方向。
·提升主動權,拒絕被選擇
普通人的一生,主動選擇的空間非常有限,大部分人是在不斷的“被選擇”中走完了自己職業和人生的道路。
職業規劃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讓自己盡可能地增加主動選擇的機會,和籌碼。
根據上面梳理出的終極目标,我們可以大體上規劃出一條要走的路。
比如,你想将來做一個自由旅行博主,現在你就可以開始準備學習攝影和剪輯技術了;
比如,你将來想成為一名自媒體職業者,現在你就可以去學習内容運營知識然後想辦法面試到一家互聯網公司去新媒體運營崗位幹兩年;
比如,将來你想開一家咖啡廳,現在你就可以開始準備學習咖啡知識并且去星巴克兼職了。
你的能力,就是你未來的籌碼,就是你的主動權。
構建能力的過程可能是一個緩慢的、充滿挑戰的、沒有正反饋的過程。
但一定相信自己是在走正确的路,每走一步就離自己的最終目标更進一步。
隻有這樣,你才能知道自己眼下要幹什麼,才不會出現焦慮和迷茫。
·尋找正反饋,獲取價值感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他們也說不上有什麼特殊能力和背景,因為一些偶然的原因進入到一個并不了解更談不上喜歡的新領域,小試牛刀嘗到了甜頭,後來越幹越來勁,最後幹得風生水起。
你現在問他愛不愛自己的工作,回答肯定是“愛死了”。
退回到十年前剛入行的時候再問他,回答肯定是“不怎麼愛”。
那又是怎麼從不愛到愛的呢,關鍵就在于正反饋。
正反饋可以是賺更多的錢帶來的喜悅感,可以是他人贊賞和認可帶來的滿足感,也可以是能力不斷進步的成就感…
我們大部分普通人,在工作這件事情上,并沒有什麼談得上熱愛至死不渝的東西,也沒有什麼極度憎恨的東西。
哪裡有正反饋,哪裡就有價值感,哪裡就值得你用一生去追尋和探索。
所以,“熱愛的工作”并不是找啊找最後找出來的,而是通過無數個正反饋一點點堆積出來的。
走起來才能知道方向,千萬不要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