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政策】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


  • 2023
  • 03/11
  • 16:01
  • 就業指導

  • 409
  • 浏覽量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财政部聯合印發《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1.請問三部委制定出台《意見》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

答: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教育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的通知》精神,此前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并持續實施一些列重要舉措。“雙一流”建設高校在相關學科建設、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礎,要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方面率先示範、取得突破。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相繼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通過其他創新機制,将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列為重要建設任務,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但是,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高層次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跨學科創新平台不足,學科建設缺乏深度交叉融合,基礎理論、原創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突破較少,複合型人才培養導向性不強,高校和企業的産學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等方面。

三部委聯合印發《意見》,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針對現狀與問題,着力在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理念思路、推動策略和具體舉措上進一步創新突破。

2.《意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念是什麼?

答:《意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依托“雙一流”建設,深化人工智能内涵,促進學科融合,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水平。一方面,以國家發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戰略需求為中心,以“需求導向、應用驅動”“項目牽引、多元支持”“跨界融合、精準培養”為基本原則,瞄準“理論、算法、平台、芯片和應用”等急、斷、缺的短闆領域,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複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适度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為我國搶占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人工智能領域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

3.可否進一步介紹一下《意見》中的推動策略有何特點?

答:《意見》特别重視多維融合的推動策略。一是學科建設強調“融合發展”,健全學科設置機制,以學科重大理論和實踐應用問題為牽引,促進人工智能方法與技術向更多學科滲透融合;二是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複合培養”,探索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産教融合,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大力提升研究生創新和實踐能力;三是課程體系建設強調“精密耦合”,以“全鍊條”“開放式”“個性化”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識課程體系和應用模塊課程;四是評價機制強調“組合創新”,以成果評價為突破口,科學評價論文、專利、軟件著作權等多種成果形式,推進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分類評價機制,構建有利于教師開展學科交叉研究的人才評價機制。

4.三部委下一步還要采取哪些具體的舉措?

答:下一步,三部委将根據《意見》開展一系列創新舉措,促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能力。一是健全以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産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動态調整機制,有條件的高校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以自主試點、先行先試方式,自主設置人工智能交叉學科;二是支持高校與人工智能領域骨幹企業、産業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設立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建立任務驅動的跨行業跨學科導師團隊,促進科研協同創新發展和博士生聯合培養;三是設立國家人工智能産教融合創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重大問題和突破方向,實行聯合科研攻關和融合育人;四是健全學位質量保障機制,設立跨學科評議專家組,設置專門的評議要素,鼓勵高校開展自我評估,支持學會、行業協會開展第三方評價,合理借鑒國際評估;五是教育部将加強政策措施統籌協調,成立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指導高校實施人才培養專項計劃,及時總結推廣可複制的經驗和做法。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電話:0898-88386732 招生電話:0898-88386737
  • 學院郵箱:ssusy@sanyau.edu.cn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社工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