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導向,精益創業,迎難而上,慢慢變富。正在實踐做市場首家的方法論,并要成功落地。
我工作兩年半,做投放有一年半了。
從最初在公司自學學習投放,每月月耗10多W,到現在每月能花200W,年消耗上千萬,我從廣告投放裡學到了很多很多。
不管你是不是做過廣告投放,還是未來想要做,還是永遠不會做,我都建議你看這篇文章。不管對你做什麼,都會很有價值,因為邏輯相通。
投廣告的人,基本想要的就兩點:量和ROI。沒有量,隻談ROI,或者沒有ROI隻談量和成本,都是耍流氓。
我從來不擔心量放不出去,隻要有戶,放多少都可以,一天10W100W都能放出去。關鍵是,ROI能跑多少的問題。甚至,成本我都可以随便定,你想要多少成本,我都能放出去多少成本。
我曾說:
沒有跑不出去的素材,隻要定向夠寬,出價夠高;
沒有下不去的成本,隻要素材夠好;
沒有投不出去的賬戶,隻要素材和定向測試的夠多,預算給的夠;
沒有提不上去的ROI,隻要測的計劃夠多,積累的優質計劃夠多。
今天給大家談一談,我做投放一年多,自己積累的一套方法論,也是我自己的一個自我梳理,以及如何将這套方法應用在未來的做項目上,或者做産品上,做電商上。
投放的核心
投放歸根結底是一個很簡單的工作,真的超級簡單,随便什麼人,哪怕沒上過大學,隻要用心,就可以做投放。
因為投放的邏輯很簡單,素材、人群和産品的匹配。
上面說,投放的核心是兩點:量級和ROI。
如何獲得量級和ROI呢?
如果是一個全新的賬戶,和一個全新的行業,賬戶之前沒有積累,行業你也一無所知,該如何操作,才能把量放出去,把ROI跑出來?
新手第一難的是放量,就是有錢花不出去。放幾百塊容易,幾千塊容易,放幾萬幾十萬就難。
第二難的就是ROI。
同時獲得量和ROI,就是一個專業的投手該做到的。這樣的人,随便去哪個公司哪個行業,随便什麼甲方乙方,都可以通吃,自己幹,開公司,都随便。
那我們該如何同時獲得這兩者?
1 多測素材。素材永遠是最核心的,一個優秀的素材,不僅有很長的生命周期,還能同時獲得量級和ROI這兩個至關重要的結果。
2 新戶或者新行業新産品,想要盡快拿到結果,就要多計劃,小額多筆,AB測。把定向,人群,地區,年齡,素材列出來,然後一天建100個計劃,每個計劃都不同,一個計劃花2000(看自己産品的客單價去定),花太少或者太多都不行。花太少,測試不出來,花太多,可能ROI會跑的很低。
3 測出優質的計劃,素材,定向,就直接複制。計劃的複制,策略的複制,素材的複制,定向的複制。 把錢全部花到這些投産比高的計劃上。
但是要注意:就算是測試出投産比高的計劃,單條計劃單天的花費也不宜過多。過多也會容易跑偏。舉例來說:如果一天花10W,隻花在一條投産比高的計劃上,風險會很高。萬一這天廣告跑偏了,今天就全賠了。如果花10W,花在20條投産比高的計劃上,那今天的收益就不會差。
4 接下來的動作,就是重複上面的步驟,不斷找到好的素材,好的定向,好的計劃,不斷把錢花在這些優質計劃上。
優質素材越多,優質計劃越多,你的賬戶越穩定,消耗越穩定,ROI越穩定,慢慢走向躺平投放。
随着你的經驗越來越多,你對素材的把控越來越準确,你浪費的錢越來越少,就越來越會走向一個正向循環。
如果你從未接觸到投放,可能這些理論聽的很迷茫,下面我會用一些案例說的更清楚。
案例解析
去年,我用一個素材,跑了千萬級的消耗,如今,這個素材依然為我帶來量級和ROI,實名躺平。
這就像一個牛逼的産品,根本不需要後端繁瑣的運營,也不需要亂七八糟的花拳繡腿,就是産品對了,素材對了而已。
比如這條廣告,花了11W,從去年的9月一直到12月,都保持良好的ROI産出。
還有這些廣告,都是屬于一條素材跑出來的,都有很好的産出。我每天都把錢花在這上面,all in花在這些上面,把少部分的錢繼續來測試新素材。
當然,這是大家看到的結果,結果是:我找到了一些好的計劃,ROI高的,然後把錢花在這上面。
不過,這些好的計劃,并不是我建一個就成一個的。我是建了N多計劃,才出來一些好的計劃。
我每天都要建很多廣告,每天也要關很多廣告。人群不同,年齡不同,性别不同,關注出價不同,下單出價不同,地區不同,素材不同,一個因素做出N個AB測試,每個測試的新廣告,就給2000預算,跑出來繼續給錢,跑不出來放棄,然後再用不同的素材,人群,定向去測,每天循環往複。
這裡面的核心就2點:多測,小額多筆。
當然,也有很多很失敗的素材和計劃,最開始,花了很多錢,ROI極差,或者根本就沒有轉化。
有很多計劃,可能最開始關的慢了,花了1-2W都沒有轉化,或者有一些計劃,穩定性不夠,這個月還可以,下一個月就很拉胯。如果一個賬戶上全是這樣的廣告,或者大部分是這樣的廣告,轉化很差又花了很多錢,那這個戶整體就極差。
因此,想保證量級和ROI的穩定,最大的核心就是多測試多篩選,最開始的時候小額多筆,出來穩定的計劃和素材,再考慮多加量級,時刻關注轉化,一旦某個素材非常穩定,且轉化好,那就加錢,加戶,加計劃,多投,all in投。
這就是所有的投放要點。
劃重點:先篩選,再All In,不斷積累穩定的素材和計劃。
做項目和做投放的類比
我之前說過,我自己做了2-3年項目,做的很多很多平台,做了很多類型,但是,真的讓我賺了大錢的就那1-2個。
就像我的廣告投放,前期我測試了N多的素材和定向,但是真的讓我跑消耗拿産出的素材就那1-2個。
怎麼找到這1-2個?多測試,小額多筆。
項目也是。如何找到好項目?多測試,小額多筆。
小白做項目,有兩個緻命的弱點。
第一個,測試的太少。
一般來說,小白都是做1-2個,然後就覺得自己不行了,放棄了,或者覺得被割韭菜了,總之就沒信心了。
做項目就像建計劃,當你隻建2個計劃,失敗了,沒跑通,那幾乎是很必然的事。我一天就要建幾十上百個計劃,然後才能慢慢從上百個計劃中挑選出幾個幾十個好的計劃,然後加碼投放。
所以,測試的太少,不成功也很正常。不放棄不灰心,繼續測試繼續幹就對了。
第二個,小額多筆。一定要小額多筆。
如果剛進互聯網,就像一個新的投手,他的賬戶是新的,他對産品和行業一無所知,他也不知道什麼素材跑量,什麼素材精準,怎麼辦?測試,小額多筆的測試。
如果給我10W,我花在一條素材一條計劃上,我成功率幾乎是0,但是我通過AB測試,花在100條計劃和素材上,我幾乎必然成功,一定能測試出好的計劃去跑量。
所以,如果你對互聯網的項目一無所知,就去報幾個幾百的訓練營去試試。如果上來就報個幾千幾萬的,你的成功率是很小的。因為,老師可能不靠譜,項目可能不靠譜,你自己可能不适合這個項目,你報的知識付費價格越高,你的損失就越大,你在同等金錢花費下,你的成功率就越小。
再接着說,不是上來就要all in的。大家都知道,人要專一,要all in,要活成一道激光。這是我們的夢想。但,你知道你要做哪個嗎?這個是要看結果才能全力投入,而不是想當然去全力付出。
如果我不測試出ROI,就貿然給一個計劃花費10W,我必然虧10W。我隻有在知道這個素材和計劃是優質的情況下,我再去花10W,我就能拿到10W20W,或者更多的産出。
你覺得直播帶貨很好,短視頻帶貨很好,先去做,去測試。測試出結果,all in,測試不出,要麼老師錯了,再不行,你自己不适合,放棄,重新找其他的,不糾結不戀戰。
所以,上來就專一做一個并不是最好的選擇。當然,不可否認,有的人就是一直做一個産品,一個項目,人家拿的結果也很好,這樣的大多是運氣,是幸運的。就比如,我就建了一個計劃,結果這個計劃就是很好,這種情況當然也是可以發生的。
但更多人,并不會如此幸運。快遞小哥堅持送快遞,外賣小哥堅持送外賣,地鐵小哥堅持做地鐵維護員,家政阿姨堅持每天做家政,我們都知道他們的結局,他們也在感人的堅持着,也活成了一道感人的激光。
所以,再次總結一下,投放的理論:
項目和産品也是如此:
1 多測試多篩選;
2 前期要小額多筆(小額,學費便宜;多筆,多找幾個老師,多找幾個項目);
3 遇到好的就all in,遇到适合自己的,能賺錢的,感覺不錯的,就全力付出去做,但也要記得多賬戶多計劃多賬号的平穩投入;
4 重複上面的步驟,讓自己實現财務上的穩定,産品上的穩定,項目上的穩定。
是不是很有道理?
甚至,我有時候會想,這個方法用來找對象找員工找合夥人是不是也可以?又或者等我有孩子,我的教育方法可以依舊如此。
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天賦,并不是逼出來的,而是測試和篩選出來的。測試期間,不要投入太多的金錢和時間。測試出來後,就要多投入時間金錢,從而獲得好的産出和收獲。
這大概就是我喜歡做投放的原因吧。個人效率高,産出高,而且能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得出準确的結論,且我能把這個結論應用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有時候看了海量的數據做了大量的測試,再去看一些人,因為幾個計劃不成功就抱怨,做了2個項目不成功就抱怨,找了幾次工作不滿意就抱怨,就會覺得很悲哀。就像三體裡描述的,靶子上的二維生物和農場裡的火雞一樣,在廣告維度上,在海量的數據面前,我們的一點點行為得出的結果和判斷很有可能是非常錯誤的。
指導我如何做項目
我之前就非常愚蠢,是【三體】農場裡的火雞,而且是一隻愚蠢且傲慢的火雞。
最初,我專注于從0-1的測試項目,測試成功後也不知道複制放大。就相當于,我自己吭哧吭哧的建計劃,計劃跑出去了,好的結果拿到了,卻又重新建其他的計劃,并沒有将更多的錢投入到投産高的計劃中。
後來,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又糾錯過猛。比如,我認為要專一,最好能一輩子做一件事,或者做一個産品,一個領域。理想是美好的,實現起來是不靠譜的。就像,一個小白剛開始學投放,信誓旦旦的說,我就建這一個計劃就用這一個素材,非要把這個做多少量級和ROI一樣可笑。
如果從投放的邏輯出發,市面上很多言論都不能完全正确,都要看具體的場景和個人的能力和現狀。
比如:做10個項目,不如死磕1個項目,要學會All In。這句話,不完全正确。如果一個正确的方向,是值得All In的,但如果方向不正确,越努力犯錯越多,離正确的道路越遠。
就像我的廣告,一個垃圾的廣告和素材,花的越多,放的精力越多,越賠錢。
測試出投産高的廣告很容易,一周就能知道結果。
那項目如何知道是正确的方向?
隻有自己測試,盡可能多的測試。
投放想要早點拿到結果,一天能花10W就不花5W,能建100條計劃不建50條計劃。消耗的多,建的計劃多,就越能盡快跑通賬戶。
項目想要拿到結果,也要在個人能力内,盡可能多的測試。一個項目,可以多老師測試,多玩法測試,多賬号測試,固定一個變量,測試其他變量。實在不行,就測另一個項目。測的越多,越能快速拿到結果。
接着說一說,賬号多,渠道多,産品多,項目多,是不是正确的?
一定是的。
投放中,優質計劃越多越好,越多越穩定,一條計劃或者素材,隻能撐一段時間,一般1-3個月之後,這條計劃就會衰減,素材成本越來越高,ROI下跌。
我們公司,也要靠多渠道獲取流量;
我最欽佩的做亞馬遜的老師,也是靠多産品獲取穩定收益;
大部分公司都是靠多賬号矩陣化去對抗不确定性。
本質是一模一樣的,一定要多賬号,多産品,多項目,多計劃,多素材去實現量級的穩定,ROI的穩定,産出的穩定,收入的穩定。
最後要有開放的心态,空杯的心态,一定不要固化自己的思維,永遠要敢于嘗試新鮮的理論,敢于測試。
說兩個投放測試的案例吧。
我之前投放,在定向選擇上,永遠是性别女,年齡30-45,幾乎沒變過。因為我們的用戶是屬于這個定向。
有一次,我看天諾老吳的視頻,他說:不要問老夫投流怎麼投,全部通投拉滿999。他說,要相信系統,相信智能,用絕對優秀的素材去找人。
我感覺很有意思,所以這兩天測試了一下。結果令我很震驚。
如果這個穩定的話,我們的成本可以降低,轉化還能提高,ROI成倍上漲啊,感覺到無限的增長空間。
再說一個案例。
我同事之前去一個公司學習過别人的投放方法,也是通投拉滿,單粉成本幾毛錢,回來就測試了一下,單粉成本5毛。
算了一下,就算幾千個人轉化一個,還能賺錢,真的很變态啊。
講這兩個案例,是想說,永遠不要封閉自己,保持好奇心,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敬畏,保持對高手的敬畏。
比如,很多項目,看着爛大街了,但依然有人把它玩出花來,且能賺到不錯的錢。比如,中醫書單号,鹹魚電商,淘客等等,大家都以為是爛大街的項目,但依然有厲害的人做的很好。
所以,永遠保持好奇,對新項目也好,老項目新玩法也好,對别人的言論也好,對同行對競争對手的策略也好,對新平台也好,都要保持開放的心态,永遠開放,永遠空杯。
最後總結一下:
成功之前多測試多篩選,成功之後要All In做投産;
All In之後同步測試新的渠道或者新的項目,新的平台實現穩定;
保持空杯,保持開放,保持好奇。
完全适用于投放,适用于做項目做電商做産品,适用于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