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近 年來,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人口中大學畢業生已成為主體。“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躬逢新時代,大學生需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蹿厲奮發、勇毅前行,牢固樹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堅定理想信念、積累鍛煉紮實深厚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在畢業後成為新時代的複興棟梁和強國先鋒然而,以供需視角來看,當前一方面友左着新時代對大學生理相信念知識能力、責任擔當等方面的素質需要與大學生群體素質供給尚無法充分滿足要求的供需匹配問題,另一方面也存在大學生自身發展需求與社會資源供給尚無法充分滿足翻求的供需匹配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與社會間的雙向供需匹配,并非以“就業”來一次性表征,而是從大學生走向社會開始不斷動态發展的持續過程。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說,關鍵是要具備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持續與社會良性互動,在滿足國家社會需求的同時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職業發展力”。而大學生在畢業期間完成第一次與社會供需匹配所需的“就業力現,隻是職業發展力的一個階段性體一、職業發展力的内涵安想系統性培育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力首先需要明晰職業發展力的内涵。根據人職匹配理論,[1]青年想要實現更好的職業和人生發展,需要經過三個步驟。首先,青年應當對自己的能力、興趣、态度等自我特征有更客觀和準确的了解。其次,青年應當對社會中已經有的工作機會、工作崗位的信息有更全面的把握。最後,青年應當結合前述兩方面,實現自身能力、興趣與社會工作機會和要求的最佳匹配。而根據生涯建構理論[2]青年與社會的匹配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建構和适應的過程。青年的職業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地對自我的認知和行為進行調整優化以适應社會需要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青年在以相對科學客觀的方式建構關于自我的知識之後,根據環境對個人的需求,對自我素質體系中能夠适應環境需求的部分進行保持,對不适應環境需求的部分進行塑造或調整,從而實現青年順應時代的持續發展。簡而言之,職業發展的過程就是适應職業環境的過程,大學生職業發展力就是可以讓大學生在就業和職業發展過程中可以更好地适應環境的綜合素質對于職業發展力的成分,一個探讨思路是對其進行核心素質的分析。例如,回答職業發展中“為什麼”的問題,在建構職業發展目标時起到重要導向作用的一個核心素質是使命感。使命感是個人在職業和人生發展中對特定職業方向或目标的意義感與價值感體驗,是職業發展的“羅盤”。要想獲得使命感,一方面青年自己要不斷去探索,另一方面,社會環境的助力也非常重要。社會環境中關于使命目标的信息是重要的參考框架,通過内化這些框架,可以點高青年心中的螢火,讓青年更能看清自己未來的路,更好地确定自己的職業成長目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鬥目标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成為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是總書記對中國青年職業與人生成長目标的明确期望,也是給中國青年提供的使命框架,幫助青年确立自己的職業成長目标。相應地,回答職業發展中“怎麼辦”的問題,在探索職業發展路徑時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一個核心素質是主動性。主動性指的是個人在與環境交互的過程中主動承擔責任去改變、塑造環境而非被動适應環境的傾向性。在職業成長過程中,主動性非常關鍵是主觀、客觀職業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個體擁有主動性的重要前提,是對自身能夠客觀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代青年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白信 理論白信 制度白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勇當開路先鋒、争當事業闖将這就要求青年在職業成長的過程中,要繼承先輩們勇于承擔責任、主動改變環境的革命精神,勇于承擔時代責任,做時代的先行者而非跟從者,做開路先鋒、事業闖将對包括使命感和主動性在内的職業發展力核心素質加以總結可知,對大學生來說提升職業發展力,做好自身與社會持續動态的雙向匹配,關鍵是要構建對自己、對社會、對職業人生的全面客觀的認識,形成正确堅定的職業價值觀,掌握專業與就業能力,并積累相應的社會資源。[3]首先,是大學生知道自己為什麼工作,這是職業發展力的基礎。做到這一點,就會對職業世界有着清晰客觀的認識,從而能夠樹立對職業未來的理想信念,形成自信、樂觀的心态,并能心理資本。其次是大學生知道怎樣找到并做好工作,這是職業發展力的主體。做到這點,就能夠形成比較高水平的專業素質,并在職業搜索、職業決策以及後續的職業發展上掌握比較科學成熟的方法和工具,也可稱之為人力資本。最後是大學生知道什麼社會資源可以幫助就業與職業發展,這是職業發展力的支撐,也稱之為社會資本。與其他任何領域的知識一樣,關于就業與職業發展的知識也分為顯性知識和隐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就是可以以文字、聲音、視頻等方式呈現的知識。而所謂隐性知識,是存在人們頭腦中的很難具象化、符号化,必須通過溝通和分享才能獲得的知識。因此,社會資本就是在職業發展方面的強有力的社會關系支撐,這些社會關系不僅可以提供顯性的就業信息,更能提供關于就業和職業發展的隐性知識。職業發展力的三個方面都可以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與職業成功。根據中國人力資源職業發展追蹤調查數據,[4]學業成績和實習時間這兩個大學生人力資本的代表性指标對其就業都有顯著影響。其中,大學生的學業成績越好,面試機會越多、接收函數量越多簽約收入越高、就業滿意度越高。同時,在校實習時間越長,接收函數量越多,簽約收入越高。以上都體現出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影響。社會資本方面,從顯性知識的角度,數據顯示,近30%的大學生就業信息的獲得渠道是在校園招聘會和用人單位網站之外,通過在校、實習期間的社會關系獲得的。除了顯性知識外,社會關系還可以提供隐性知識和經驗,整體上也能帶來更多的面試機會和更高的就業滿意度。心理資本方面,大學生的心理資本越高,其職業果決性和職業未來信心越高,職業成長越快,綜合就業力水平越高。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和職業成功的結果影響更直接,心理資本則是持續作用于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的全過程二、職業發展力培育體系的重要性從上述關于職業發展力的探讨可以看出,青年的職業發展,是青年個人特征、個人行為與環境條件三個元素在充分賦能的前提下彼此能動地互相作用的過程。[5]在大學生的職業發展過程中,環境條件與個人條件發揮着同樣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以中國為代表的強調組織與社會主動、能動地承擔育人責任的文化中應體現尤甚。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強調,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因此在中國背景下,重點探讨職業發展的環境條件,特别是職業發展力的培育環境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培育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力,推動人才培養與就業有機聯動、人才供惠持續有效對接匹配,促進大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和可持續職業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應擔之責換言之,發展職業發展力,關鍵是要構建系統的大學生職業發展力培育體系,讓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工作更能夠真正遵循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律,更好地實現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塑造、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及最終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