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标志性之年。2021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909萬人,比上一年增加35萬人,再創曆史新高。“十四五”期間預計将超過1000萬人。雖然我國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制約着全球經濟和就業的複蘇與發展。
6月,高校畢業生開始離校。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和形勢,總結就業工作已經做了什麼、正在做什麼、還能做什麼,對于實現“穩就業”“保就業”目标十分必要。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如下挑戰:
高校畢業生供給數量連年增加
高校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讓就業難問題始終相随相伴。2021年高校畢業生規模較上一年增加35萬,一般而言,增加的這一群體是就業更加困難的群體。經濟學中有“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用在高校畢業生上,就是“邊際質量遞減”現象。理論上說,無論是本專科擴招還是研究生擴招,都會出現錄取分數線下降現象,使得平均分數也下降。體現到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上,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會導緻平均質量下降。
經濟增長率仍處在下行區間
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與此相伴的是經濟增長率的持續上升。1999—2007年,我國國内生産總值(GDP)增長率連續8年位于總體上升區間。這對于解決高校擴招過程中帶來的就業問題是有利的。
2010年,我國國内生産總值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之後,我國國内生産總值增長率進入了下行區間,為解決就業難問題帶來挑戰。
非标準就業已是大勢所趨
國際勞工組織2016年發布《世界非标準性就業:理解挑戰、塑造未來》報告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經曆了從标準就業到非标準就業的轉變,世界各國非标準就業正在普遍化。一般來說,非标準就業是指“标準雇傭關系”範圍之外的工作,分為四種類型,即臨時性就業、非全日制工作、臨時介紹所工作和其他多方雇傭關系、隐蔽性雇傭關系和依賴性自雇就業。非标準就業的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給勞動世界帶來的改變。世界各地的企業通過全球價值鍊互相聯系、技術發展對這種聯系的促進作用、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全世界服務業的增長,就是最好的例證。社會變化也是非标準就業增長的因素之一,包括如女性在全球勞動力中作用的提高、不斷出現的國際移民,一些勞動者希望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夠更加靈活等。
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自2003年開展的9次全國調查顯示,在畢業生去向結構中,“單位就業”占比都在50%以下。特别是2015年以來,這一占比都在40%以下,呈總體下降趨勢。相反,“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其他靈活就業”等非标準就業占比呈總體上升趨勢,成為高校畢業生必須面對和接受的就業形式。
求職期望與現實狀況背離
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愛國愛事業”特點,排在求職期望前三位的單位類型分别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而這些單位的就業吸納能力有限,并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顯示,以上三類單位類型的就業占比,2003年為74.1%、2005年為62.9%、2007年為42.7%、2009年為53.1%、2011年為36.4%、2013年為40.2%、2015年為43.5%、2017年為36.9%、2019年為42.8%。自2011年開始,這一占比都在50%以下。相對應的是,民營企業在9次調查中這一占比有6次排在第一位,特别是2011年後的5次調查均位居首位。
高校畢業生的求職期望與單位類型的工資差異有緊密聯系,近年來國有單位工資優勢上升明顯。首先,非私營單位比私營單位有顯著的工資優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7379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7727元,前者是後者的1.69倍。其次,在非私營單位中,國有單位越來越占優勢。根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外商投資單位平均工資與國有單位的比值,從2000年的1.66倍下降到2019年的1.08倍,外商投資單位的優勢即将消失殆盡;港澳台商投資單位的平均工資與國有單位的比值,從2000年的1.29倍下降到2019年的0.92倍,港澳台商單位已處于劣勢。
高校畢業生就業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面臨機遇。
前兩年擴招的學生尚未進入就業市場
2019年,我國政府提出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2020年,為解決新冠疫情影響下的就業難問題,我國增加了專升本規模、碩士和博士招生規模,并增加了10萬個第二學士學位招生名額。以上這些學生絕大多數在2022年以後才進入勞動力市場。因此,今年高校畢業生是“十四五”期間規模最小的,就業機會相對是更多的。
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經濟發展對增加就業的作用最為直接和明顯。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将顯著提高,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經濟增長率為6%以上,這顯然是穩妥保守的目标。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國内生産總值增長率為-6.8%,全年增長率為2.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國内生産總值增長率為18.3%,按照去年和今年兩年平均增長率計算,為5.0%。如果全年增長率也按此增長率計算,則今年國内生産總值增長率将達7.8%。
2021年世界經濟大概率會在坎坷中實現溫和且不均衡的複蘇。前4個月主要國家經濟發展的表現好于預期,根據5月份《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展望》,以中國、美國、歐元區為首的集團經濟增長将比預期更為強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将對中國的增長預測從7.8%上調至8.5%,将美國的增長預測從6.5%上調至6.9%,将歐元區的增長預測從3.9%上調至4.3%。
就業政策全面發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就業問題高度重視,出台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就業政策,有力保障了各年就業目标的落實。這些就業政策不僅範圍廣、力度強、落實快,而且層次高。
2019年,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把就業優先政策提到宏觀政策層面,強化各個方面對就業的關注和支持,這是有利于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一個重要舉措。我國政府在制定2021年宏觀政策時,堅持就業優先,繼續推動“六穩”,實現“六保”,把就業放在首位。
2020年11月,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啟動“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在積極拓展政策性崗位方面,主要開展了六方面的工作。第一,用足用好穩就業、保就業政策。落實好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空缺崗位主要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政策。第二,積極拓寬基層就業渠道。做好“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招錄工作,盡可能擴大地方性基層就業項目規模。第三,深入推進大學生征兵工作。第四,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第五,促進各類升學與就業工作有序銜接。第六,樹立正确用人導向。扭轉“唯名校”“唯學曆”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标的人才使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