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發布了一份關于大學生創業的調查報告,根據報告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穩步上升,其中近四成選擇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為農村家庭背景,超過七成的大學生畢業生選擇留守在家鄉的省份去創業,其中教育、零售等則是他們創業的主要領域。
當下的大學生創業,有各種福利政策。諸如,扶持資金、可休學留籍、有就業講座、還有創業孵化園。近幾年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暴露的知識、能力和資金等短闆逐漸讓人們所正視,“大學生創業不必急于一時”的呼籲也如約而至。在這裡,筆者想冒昧對大學生提供幾點建議:
一、結合專業制定發展方向。大學的專業設置,有的偏重研究型,有的偏重實操型。大學生要根據自身意願,制定适合自己的未來發展規劃,這是每個大學生的第一課。這之中的區别,就在于對自身發展的合理定位。到底是從事學術研究型,還是商場博弈型,都應該做一個盡早的規劃。
二、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專業是大學生的敲門磚。專業的背後,表現的是一個人學習能力,是多年學習成果的體現。在選擇專業上面,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科目,考取技能證書、提升操作經驗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交際能力、辦事能力,參加學校各項活動和創業講座,培養自己提前适應社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先就業再創業。有些大學生因過于擔憂畢業後就業問題,促使自己大學期間匆匆創業,最終學業和創業紛紛落空。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人生閱曆、辦事能力、工作經驗、資金人脈都不足,想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争中有一席之地,談何容易?因此,大學生畢業後應該理性的将自己定位成為市場活動的學習者和模仿者,切勿自我感覺良好。
必須承認,大學不是時代發展的避風港,大學生不單單的“兩耳不聞窗外事”,需要“睜開眼睛看世界”。而那些忽視社會的巨變而奢談埋頭苦讀,最終将很可能被時代所抛棄。身處這樣一個變革而又充滿機遇挑戰的時代,大學生需要沉住氣,不但要有專業和學曆的底氣,又要有敢于沖進市場競争“拼殺”的勇氣和魄力。要相信,金子是遲早要發光的,但在被發現是金子之前,首先要耐得住寂寞,這樣才能守得住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