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政策】政策持續發力 拓展新就業形态發展空間


  • 2023
  • 03/18
  • 0:39
  • 就業指導

  • 247
  • 浏覽量

我國新就業形态規模增長迅速,已經成為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激發了勞動者的創新意願,形成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鼓勵興辦新産業新業态,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關政策正在持續發力,不斷拓寬新就業形态發展空間,更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新就業形态蓬勃發展

“我家有一對雙胞胎,今年才六歲,因為要照顧孩子上學放學,想找一份時間相對自由,又能增加家裡收入的工作。在政府主導的‘零工市場’裡,我很快就找到了心儀的電商主播工作。”在近日揭牌的宿遷市首家數字化零工市場上,劉女士感到特别興奮。

當天宿遷市舉辦的“新業态”專場招聘會共有41家企業參加,提供崗位598個,涵蓋家政服務、外賣配送、電商主播等多個類别,1200餘名求職者中,初步達成就業意向315人。

既是一名通信工程師,也兼職講脫口秀、當綜藝編導、做視頻創作者……北京某通信公司員工範工的職場生活相比一般人更加多元。範工說,她的正職工作是建設網絡信号,兼職工作是變身“數字遊民”。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數字基建的發展,讓她擁有了多元就業的可能性。

服務衆包、兼職工作、多職業、平台零工、崗位外包……不同種類的新就業形态正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21年依托互聯網平台的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大約是8400萬人,靈活就業人員已達到2億多人。

“新就業形态規模增長迅速,涉及零售、貿易、餐飲、物流、交通、醫療、教育等各行業,已經成為當前及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目前勞動力市場上比較穩定、規模較大的新形态就業者主要包括電商平台上的就業者、分享經濟平台上的勞動者、借由互聯網平台開拓業務的自由職業者。

“新就業形态在數字經濟、互聯網相關領域發展明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李力行指出,以互聯網平台為基礎的零工就業不斷發展壯大。傳統零工中的保潔、家政等工種,紛紛借助平台實現在線派活、支付等,司機、配送等傳統崗位發展出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等新就業形态用工種類。新型零工則依托互聯網在線提供服務,網絡主播、網絡博主、衆包程序員等就業崗位發展迅速。

拓寬就業新渠道

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智聯招聘近日聯合發布的《2022雇傭關系趨勢報告》,數字技術的創新帶動了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創造出一批新興的職業崗位。在勞動力需求側,大量多樣化、有特色的消費和服務帶動一批新興的就業需求。在勞動力供給側,打破了許多就業崗位對時間和地點的限定,一方面使更為靈活的勞動就業模式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為低技能勞動者和弱勢群體賦能,增加了他們的就業機會。

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表示,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将加力促進創業和靈活就業。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形态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加強零工市場建設,支持靈活就業健康發展。

鼓勵新産業新業态,支持平台經濟發展——北京提出進一步鞏固并擴大平台經濟優勢,依托平台資源、借助直播經濟服務更多行業領域,加快制定出台促進直播電商創新發展的專項支持政策。上海提出引導平台企業依法合規開展業務和發展,鼓勵其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規範零工市場建設,滿足靈活就業——江蘇6月出台全國首個規範化零工市場建設标準,同步加快零工市場建設,目前已投入運營10家。山西太原計劃投資3億元,在全市實施6個零工市場建設項目,總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陝西将對有創業意願的零工人員提供創業培訓、項目推介、開業指導、擔保貸款等創業服務。

完善社會保障政策,解決後顧之憂——深圳全面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戶籍門檻。截至今年9月,以靈活就業身份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超過54萬人,新就業形态從業人員等8類特定人員單項繳納工傷保險超過20萬人。黑龍江加力實施支持新就業形态發展計劃,完善用工指導、争議處理等綜合維權保障機制,推動新業态、新職業健康發展。

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覆蓋職業生涯全周期的服務,幫助更多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實現崗位精準匹配……不少地方還在加快完善新的保障舉措。

更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專家認為,新就業形态是未來勞動力市場重要的就業崗位來源,就業質量改善的重要推動力,能夠為高質量充分就業貢獻力量。

在張成剛看來,随着經濟企穩恢複,新就業形态依然能夠保持較大的崗位創造能力。新就業形态也能夠提高藍領群體就業質量,特别是對于以前處于非正規就業部門的勞動者,新就業形态在收入穩定性、工作正規性、時間靈活性等方面都有較大改進。新就業形态成為激發勞動者創新活力的源泉,新職業、新工作方式與商業模式在新就業形态中将不斷湧現。

“進一步拓寬新就業形态就業空間,一方面應積極發揮新就業形态作用,支持新就業形态擴大規模,增加崗位創造,帶動勞動力市場活力。另一方面,應不斷完善新就業形态領域勞動權益保障規則,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形成支持新就業形态長期發展的機制。”張成剛表示。


李力行也認為,新就業形态因數字技術進步、生産組織管理創新而擴容。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企業采用勞務外包、研發外包等方式,也會産生更多靈活、多元的就業崗位。在就業優先的目标之下,應當進一步降低就業門檻、減輕企業負擔,以“擴容”為主,兼顧“提質”。長期看,應針對具有靈活、多元特征的新就業形态勞動者,設計适合的社會保險保障制度,進一步提升就業培訓等其他公共服務的可及性。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電話:0898-88386732 招生電話:0898-88386737
  • 學院郵箱:ssusy@sanyau.edu.cn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社工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