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大學校園裡,能力遠比知識更重要,這就需要一個平台來讓我們不斷學習、鍛練和展現自我、從而增加能力。學校裡面的社團和學生會對我們來說已經沒有多大誘惑了,所以我們需要自主創業來為自己鋪路。勤工助學是我們很多大學生都想做的事情,一來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二來也可以向他人證明自己的自立與成長,但是據我所知,校内能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是非常有限的。這就使得我們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打開另外一種勤工助學的渠道,以真正做到自立自強!。
首先要說的是培養創新創業思想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緩解不斷擴大的社會就業壓力的需要進入21世紀後,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已突破200萬大關,國家教育部學生司司長林蕙青指出,雖然畢業生數量增幅較大,但社會整體就業崗位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在畢業生數量年年大幅度增長的同時,離校畢業生待業的現象開始出現,數量逐年上升。國家教育部的有關統計顯示,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隻有70%左右,僅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待業人數就很多。面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樹立大學生正确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念,開發創造性思維,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對于大學生參與社會競争,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随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産業結構将依據市場的不斷變化進行相應調整,從而帶來勞動力的轉移和職業崗位的轉換,而且還應該具備新技術、新工藝的實施以及新産品的開發和創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來的勞動者不僅要具備從業能力,還必須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因此,不斷加強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正是适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培養方面的諸多要求,同時也能促進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與發展。
三.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擁有創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國家,将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巨大潛力;一個缺少雄厚科學儲備和創新能力的國家将失去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21世紀的競争是經濟和綜合國力的競争,實際是科技和教育的競争,歸根到底是高素質人才的競争。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培養和造就基礎寬厚、富有創新精神、能夠應付未來社會中國大學生就業發展和挑戰的人才,是各類高校在教育創新中擔負的首要任務。大力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建立高校創新體系的關鍵性環節和基礎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動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對建設創新型國家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次是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途徑。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财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認為:“教育應該促進每個人的全面,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使青年學生通過大學教育能夠形成獨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要實現這一教育目标,大學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個性發展,培養好奇心、求知欲,獨立思考,抱有探索精神、創新思維,要崇尚真知,追求真理;
二,努力提高實踐能力。利用課餘時間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自己對社會的了解并進而加強對社會的适應能力;
三,加強心理素質的鍛煉。有針對性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适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适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處理好環境适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學會自我心理調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覺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總之,獨立創業精神的培養既取決于客觀條件的許可,更依賴于學生主觀的努力,作為學校要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積極培養學生的獨立創業者精神,為培養現時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再次是大學生創新創業途徑。
1、構建個性化的學生選拔培養考核體系,使創新創業及實踐教育走向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軌道。建立合理的個性化學生選拔培養考核體系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高校教育更為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同時,為我國高校進一步深化、細化教育創新理論提供了科學依據。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學校應積極更新教育觀念,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在人才選拔培養考核過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體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樹立以适應性為核心、以個性化為特點的高等教育質量觀,以貼近學生實際、滿足學生内在需求為目标,構建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僅使學生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也給學生提供更多能夠發揮自己潛能的創業平台。
2、加強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根本途徑。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實踐是關鍵。隻有把課堂教學所學到的文化知識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尤其是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3、重視開發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育模式确保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
創業品質有着豐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競争、敢于冒險的精神,腳踏實地、勤奮求實的态度,锲而不舍、堅定執着的頑強意志,不畏艱難、艱苦創業的心理素質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團隊精神與協作意識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創業品質的前題,優秀的導師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保障。所以在不斷加強和改善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要注重開發社會教育資源,聘請創業上有建樹,品德高尚、樂于奉獻、責任心強的成功企業家來擔任大學生創業實踐導師,充分利用他們的創新創業思想與實踐平台,創新教育模式,有計劃分期分批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與實踐能力培養和教育,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才能培養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規、勇于創新的複合型人才。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義:江澤民同志多次提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學生,是中國最具活力的群體,如果失去了創造的沖動和欲望,而僅僅安于現狀和守成,那麼中華民族最終将失去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絕不僅是希望創業的同學所應考慮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崗位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也不該失去創新之“心”。創業是創業者通過發現和識别商業機會,成立活動組織,利用各種資源,提供産品和服務,以創造價值的過程。創業具有較高的風險,但也有較高的回報。
随着商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迅猛來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業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經驗,大學生創業也因此成為熱門的話題。創業是就業的另一種模式,所不同的是創業者不是被動地等待他人給自己“飯碗”(就業機會),而是主動地為自己或他人創造“飯碗”。目前,我們國家提倡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并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稅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學生創業,除了創業不失為緩解目前就業壓力的一條解決途徑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要具有一種敢于開拓的創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