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小夥伴來咨詢offer選擇的問題,順道吐槽招聘HR很不靠譜——「企圖用福利PUA他」。
嗯……用福利PUA,我一時間不知道說啥。
原來,這家公司的基礎底薪達不到他的預期,于是HR又補充說了公司的一些其他福利,包括補充醫療保險,午餐補貼和年假……
我告訴小夥伴,這不叫PUA,這叫絕望的挽留——HR大約是含淚說的,畢竟絕大部分HR沒有打破薪資結構發offer的權力,隻好說說福利,做最後的挽留了。
小夥伴依然怒氣不減:很不真誠,為啥要亂七八糟描述那麼多東西,不能直接報個底薪完事了嗎?
我:……
很多年輕人,比較直接,喜歡那種「我說一個數,你立馬接offer」的直率。
但是,職場談offer,真的不能像菜市場砍價那麼直率。
我之前分享過人崗匹配的5C原則:
Competence:能力是否符合崗位需要;
Compensation:薪資福利是否符合雙方預期;
Career:未來發展是否符合員工預期;
Culture:企業文化是否和員工價值觀一緻;
Chemistry:團隊内是否能有良好的化學反應(團隊配合度)
底薪,隻是薪資的一部分,薪資隻是整體薪酬包的一部分。
1
整體薪酬
人力資源領域,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概念:整體薪酬,Total Rewards。
打工人看錢,沒有毛病,但是需要整體看,不要看漏了。
我之前在HR行業的時候,學習過一個新加坡的案例:
兩家公司搶人才,一家公司的底薪略高,但是始終搶不過另外一家。後來拿到對家的offer letter,才找到原因。
自己家的offer是:
稅前薪水:X元
獎金:X元
對家的offer是:
稅前薪水:X元
獎金:X元
醫療/保險福利:X元
健康賬戶:X元(新加坡要求每個公司都為員工提供健康管理福利,國家會報銷一部分)
年假:X天,折合X元
培訓經費:X元
團建經費:X元
彈性福利津貼:折合X元
……
自己家的offer底薪雖然高一點,但是對方把能列出來給到員工的全部列出來了。
有些福利,并不是自己家企業沒有,而是想不到放在offer letter上。
當然,就算加上去,這家公司的福利,就是比不過對家。
有些福利,本身就代表了企業實力。
舉個例子,彈性福利,這貨,其實需要為員工提供一整套系統,而且還需要選擇合适的産品商城提供給員工,提供并維持這個系統提供給員工,本身就是巨大的成本開支。
2
福利難以複制
在外企大型企業,人力資源很講究對标(benchmark)。
舉個例子,某個崗位的市場中位值是20萬年薪,那我們也要調到20萬;如果競争對手給員工每月發1500房貼,那我們也要對标調到1500。
挖人的時候也是如此,現金,相對來說,更容易對标。
你一個月1萬,我開給你1萬2;你不走?2萬,你再考慮一下。
錢的競争力,是可以立即對标——複制的。
隻要你忽悠住了投資人,有人願意買單,你可以撒錢從外企、大廠挖走核心員工——當然,撒錢一時爽,投資人不可能永遠買單的。
另一方面,福利怎麼對标?福利怎麼複制?
對方公司有彈性福利平台,可以用公司給的積分兌換健身卡,健康保險,甚至市場上基本買不到的父母保險和子女保險。
(免費硬廣時間:老東家美世的彈性福利平台「佳福荟」上都有,歡迎HR小夥伴去垂詢)。
對于企業來說,難道挖個人,還得配套一整套完善的彈性福利?
福利,不僅是錢的問題,還涉及時間精力,甚至關乎企業文化。
(給企業說句題外話,企業在設計彈性福利方案時,我建議拿掉能夠直接兌現的項目,比如禮品卡或者預付費卡)
因為一旦加入這種可以折現的項目,福利就更容易被對标。
員工可以清楚的折算出你的彈性福利可以折價5000元的京東(廣告位招租)卡,那這個時候你的彈性福利就值5000元。
但如果能像星巴克那樣為員工的父母提供保險,競争對手就很難對标。
因為員工的父母大多已經退休。如果個人去買,不但價格昂貴,保險公司還擔心你是來騙保的,會要求體檢,體檢出來任何小問題,大概率都不願意賣給你。
事實上,星巴克的父母保險最早也是我們Mercer同仁設計的,難度出乎意料滴大。
3
福利代表文化
很多小夥伴可能不服,什麼彈性福利,錢發到我自己手裡,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效果最好了。
調研發現,真不是這樣。
我在Mercer的時候,有幸參與過中國第一個《最佳健康雇主》的調研和評選。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其中有一點就是:
企業開展更多項目比單純資金支持,更能促進員工健康。
企業給錢,當然是帶有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
重視家庭的價值觀,希望員工把錢花在家人身上;
認同健康的價值觀,希望員工把錢花在促進健康方面;
認同學習和發展的價值觀,希望員工把錢花在學習和自我投資上;
認同工作生活平衡的價值觀,就會為員工提供更有質量的假期和自我調整環境。
舉個例子,我之前訪談過的缤客Booking.com。
按照員工和HR的介紹,公司大大小小花式給員工提供的假期,居然幾十天。
尤其是暑假——作為打工人,大學畢業後,我真的沒聽說過。
這種福利會帶來一個附加的魔法加成效果: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如果企業提供假期,有人說,我就不喜歡假期,我喜歡加班掙錢,你給那麼多假期我很生氣,那麼他們自然會離開,去往更加狼性的公司。
如果企業提供健身福利,有人說,我就不要跑步,我就要認真得長我的雙下巴。沒有問題,可以換公司。
企業福利中帶有價值觀的東西越多,越能吸引有着相同價值觀的員工;
價值觀不同的員工很可能因為不認可福利的價值,而選擇離開。
這對企業和個人來說都是好事。
對于個人來說,也是如此,你看到這家公司的福利,就大概率能夠判斷出他們的企業文化是怎樣的。
當你看到一家公司在員工提供睡袋和床的時候,大概率是要加班的;
當你看到一家公司在每個廁所門上搞倒計時的時候,大概率你是不能在公司享受蹲坑自由的;
當你看到一家公司為員工和家屬提供高端醫療保險的時候,大概率它還是希望員工能照顧好自己的家庭的。
所以,回到主題,希望大家不要遇到隻談錢的公司。
相反,我建議每一個求職者在面試談薪水的時候,都要多問問員工福利。
隻有更好的了解企業提供的福利,才能知道企業的企業文化是怎樣的,才能更方便我們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值得我們加入。
如果HR很自豪滴介紹自家的福利,也請稍微給一份薄面,聽ta說完。
如果你認可這家公司福利靠譜,那麼這應該是加分項,畢竟福利不僅是錢,還代表了你認可公司的價值觀;
如果你不認可這個福利,那麼也沒關系,這家公司可能不适合你。你再看看薪資上有沒有談判的空間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