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畢業,畢業生們該做些什麼呢?廣大應屆畢業生應該努力進行深入的職場探索,做到三個“心中有數”,方能在未來職場“百戰不殆”!
一、對自身定位做到心中有數
了解自己是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第一步。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等維度對自己進行探索,充分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适合什麼、擅長什麼、樂衷什麼。這是根據帕森斯、霍蘭德的特質因素理論和職業興趣類型理論而言的,旨在幫助大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但是,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現在才進行這樣的探索未免有些晚了。
此時,求職的你必須明确一個問題:我的初心是什麼?即我的職業目标是什麼!如果你有目标,那麼,你要考量的是現有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是否足以支持你實現目标?如果你還沒有既定目标,那麼,我們可以借用社會認知學習理論,從現有的外部環境資源的分析與整合中,探尋最有利于自己求職成功的目标職業,并按照明尼蘇達工作适應理論,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态,以更好地适應目标職業,為求職成功奠定基礎。
二、對行業現狀做到心中有數
我們曾做過一項在線調查,數據顯示疫情對大學生就業帶來的最大影響主要表現為行業結構的調整、就業崗位的減少以及就業時間的推遲。從政府和行業發布的數據來看,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第三産業,對第一和第二産業的影響相對較小。
比如,因複工和交通運輸受阻、原料短缺,加上疫情對短期消費的抑制,農林牧副漁領域均将承壓;因勞動力流動、物流受阻,加上國際訂單驟減,商品制造業受到一定影響;受“封城”、限制流動以及延遲複工等影響,第三産業中涉及“吃、遊、看、學、運”的行業短期内受到重創,但是,在疫情背景下,商業服務方式以及消費者購買方式的變化給第三産業帶來了一些新的增長點,比如在線零售、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醫療、在線遊戲、物流快遞等行業迎來新機,呈現爆發式增長。
每個畢業生要對自己專業所涉或者心中向往的行業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方能在“逆境”中覓得“良機”。
三、對目标單位做到心中有數
目标行業确定後,詳細了解目标單位很重要。從多年的就業指導工作經驗來看,很大一部分畢業生忽視對目标單位的了解。具體來說,對目标單位的了解包含兩大部分:
一是對典型單位的了解,從行業發展成熟度的角度看,可以分别了解本行業中好、中、差的典型單位,分析不同層次單位的用人需求、入職條件、晉升通道、福利待遇等情況,并與自身特質進行對照,詳細分析自己最适應在哪一層次的單位發展。
二是初步确定目标單位後,詳細了解單位的發展前景、規模結構、精神文化、工作領域(經營範圍)、核心技術(理念)、合作單位(前端、後端)、發展機會、福利待遇等。了解以上内容旨在對照自身的求職預期,進一步明晰求職意向,提高求職成功率,降低“悔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