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論你多能幹跳槽的我不收
最近在重溫吳曉波主導拍攝的商業人物紀錄片《十年二十人》,在有一期節目中,他采訪了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期間吳曉波問道:“你們格力有個規矩,跳槽來的人基本不用,是嗎?”董明珠非常直截了當地回答:“不是基本不用,家電行業所有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這一看似極端的說法,卻蘊藏着一個企業的對于人才的衡量标準和取舍态度。在董明珠看來,一個人背離原來的企業無非兩個原因:一是他不認同原本的企業文化,覺得原本的企業文化不行;二是個人能力不行,沒有辦法勝任工作,也不能繼續長留下去。那這兩種人,到了格力這樣文化很強的企業,他根本滲透不進來,既然無法滲透,留着既不能為企業創造任何價值,同時還将負能量傳染給其他同事。
跳槽,早已不是解決職場困境的唯一出路,反之頻繁地跳槽隻會讓自己無路可走。在倍智人才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度應屆生能力畫像白皮書》中數據指出,很多人其實都在為頻頻跳槽而解釋,諸如房價漲太快、職業規劃不明确、公司員工關系處理不到位,但是這些問題大多數不過是在說明,很多人把跳槽當成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手段。那些頻頻跳槽的人,說到底不過是源于對目标的無法企及而采取的偏執行為。
一個人如果經常将變動作為自己的一個職場常态,那麼他必定得不到長久的積累和發展。同樣的,在工作中連公司的基本現狀都沒有了解清楚,連自己的工作職責都沒有熟悉,就開始企圖用跳槽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每個崗位做個3、5個月,又因為一些各種原因無法克服選擇跳槽來解決,最後去到新公司老毛病複發繼續跳槽,這樣的行為都最後,隻有一個結果:越跳越迷茫,越跳越不如從前,最後陷入職場泥潭。
2比老闆不認可你更糟的是自己不認可自己
早幾年前,張泉靈在北大畢業典禮的演講中的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她說當别人質疑世界上有幾個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職業時,她通常是這樣反駁的:如果你考大學時選的專業不是你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你的選修課不是你喜歡的,而是學分好得的;你求職不是挑你喜歡的,而是待遇好的,請問,你選擇時從未拿喜歡當事,憑什麼你會從事喜歡的職業,并且成為終生的事業?
後來的事情你可能也知道,她放棄了大多數人羨慕的央視主播工作,離開看似穩定的體制環境去做了創投工作,再後來,又和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共同成立少年得得到項目。很多人都覺得驚訝,但是很少有人能有她這樣的勇氣和選擇。
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在後來的工作中,總是做着做着總能遇見職場工作中的各種瓶頸,而這其中最讓人難以逾越的,應該是自己不認可自己。而自己不認可自己,不過是在這份工作中自己從未得到任何滿足和認可感。著名行為科學家弗雷德裡克·赫岑伯格把激勵人們工作的因素分為兩種不同因素: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所謂基礎因素,指的是一個公司能夠提供的職位、薪水、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在内的物質層面條件。基礎因素不好當然會讓人不滿。因此,提供好的基礎因素是好工作的前提。
但是,給與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就一定能讓人找到工作的認可感嗎?未必。比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動力因素”。動力因素包括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可以得到成長等,它更多的是跟每個人的内心相關。
就如喬布斯所言:“唯一讓人有工作滿足感的方法就是從事你認為偉大的工作,而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上所從事的工作。”找到你喜歡的工作,你會覺得這一生沒有一天在工作。熱愛工作的人,一個人發自内心地想要去做某件事。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因此他們願意努力工作。知乎上有一句話非常經典:無論最初多麼掙紮,人最終會回到自己的軌道。不吝折騰的人,即使進入體制,幾年後也會跑回來創業;樂于安穩的人,即使跑去投行,也會遲早為家庭回歸。如果你不想“一步錯步步錯”,那請你記住。跳槽,并不是職場的唯一出路,比跳槽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讓你能為之終生奮鬥的目标。
3時時想着跳槽不如先學會讓自己增值
著名企業管理顧問陳春花說:“隻有激活個體,組織才能具有創造力”。為個體賦能是這個時代個體最好實現自我增值的方式之一,而“興趣”則成為企業與員工利益的重要連接點。當企業提供平台,鼓勵員工在平台創業,将員工的“個人興趣”與企業的發展目标結合,讓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負責到底。
很多人時時想着跳槽,其實倒不如先學會讓自己增值。增值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你可以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平台,去開拓自己的增量成長。海爾曾經發起過“人人是創客”的組織變革,把6萬多名員工變為自動自發的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使每一個經營體就像一家自主經營的公司,讓每個人變成自己的CEO。這2000多個經營體不僅依存于海爾,還主動尋求外部合作,從多個渠道為海爾創造利潤。
除此之外,我們甚至還可以基于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發展工作之外的第二産業。在《知識變現》這邊書中曾經講過一個案例,2005年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就把新商業定義為“公司責任的結束”和“個人責任的開始”。在這個個人IP逐漸興起的時代,就像安迪沃霍爾說的那樣,
每個人都可以做15分鐘的明星。于是我們看到了每個領域裡那些最突出的佼佼者,直播帶貨的李佳琦和薇娅,拍攝田園生活而走紅的李子柒,就連擺地攤都有人一晚賺到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現如今,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隻要富有激情地聚焦于某個領域,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内容,都可以成功建立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平台或事業。而那些時時還在想着靠跳槽去實現人生價值躍遷的人,終将會被時間的洪流沖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