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公益海南”海南省第二屆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大賽中,社會工作專業師生團隊申報的“椰島銀齡樂學堂-老人文娛活動項目”榮獲“為老服務類”9萬元資助。該項目以黃慧、黃峪栩兩位教師主講的《社區工作》課程為根基,聚焦三亞市吉陽區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探索“課堂作業-公益項目-社區服務”的産教融合路徑,為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注入創新活力。
知行合一:課堂理論直通社區需求
項目團隊在社會工作專業黃峪栩老師的督導下,将教學場景從教室延伸至社區一線。依托課程教授的“社區資産地圖繪制”“五社聯動機制”等專業工具,學生深入吉陽區落筆大社區開展田野調查,通過入戶訪談、焦點小組等方式,精準識别老年人群體在非遺文化傳承、數字技能提升、代際情感聯結三大領域的迫切需求。
(田野調查)
基于調研成果,團隊設計出“非遺傳承工作坊”“智慧助老課堂”“生命故事口述史”等模塊化服務方案,并全程模拟公益項目路演、資源對接等實戰環節。這種“需求調研-方案設計-項目路演”的全鍊條實訓,不僅錘煉了學生社區需求評估、多方資源整合等核心技能,更讓“助人自助”的社會工作理念在真實場景中落地生根。
校社協同:實驗室與社區場域雙向賦能
(專業工具模拟訓練)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依托“校-社”協同育人平台,鼓勵師生以真實社會需求為導向開展服務學習,以STS-CC綜合實驗中心為教學中樞、專業實踐基地為服務前沿,形成“理論-實訓-實踐”全鍊條育人模式。
(STS-CC綜合實驗中心實訓)
在校園端,STS-CC綜合實驗中心化身“數字孿生社區”,通過模拟社區工作場景,配備社區治理實訓系統、老年服務案例庫等數字化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社區會議模拟中提前适應職業角色;在社區端,落筆大社區作為長期共建的實踐基地,為項目提供真實服務場景,實現“實驗室方案”與“社區痛點”的精準對接。這種雙向貫通機制讓教學不再懸浮于理論,也讓服務設計更具科學性。
生态閉環:公益實踐反哺教學創新
(項目路演現場)
項目計劃于2025年暑期全面落地實施,重點推進三項成果轉化:一是建立落筆大社區老年人文化需求動态數據庫,為精準服務提供數據支撐;二是編制《老年文娛活動服務手冊》,形成可複制的社區養老服務工具包;三是将項目案例轉化為教學素材,反哺《社區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等課程建設,構建“實踐-科研-教學”的良性循環。
“椰島銀齡樂學堂”項目以産教融合為紐帶,架起高校與社區的連心橋,既為老年人精神生活注入新活力,也為我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開辟了新路徑。随着項目深入實施,這股源自課堂的公益力量,正持續為海南自貿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貢獻智慧方案的同時,培育出兼具跨界思維、跨域行動力和并行執行能力的複合型社工人才,為自貿港建設提供“高校-社區-數字”三維聯動的養老解決方案,充分彰顯了我校“三個校園”建設的實踐價值與社會效益。
(文圖:黃峪栩 審核人:蘇米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