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引導師生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厚植家國情懷、凝聚奮進力量,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團委組織開展“家鄉的紅色故事”活動,鼓勵青年學子深入基層,挖掘家鄉紅色記憶,講述身邊革命曆史,以青春視角激活塵封往事,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活力。
暑假期間社會學2201班孟玉琪走進固安縣林子裡村,進行深入調研,展現了林子裡村從烽火硝煙走向繁榮振興的壯麗畫卷。
(圖1:林子裡村烈士陵園)
一寸山河一寸血:镌刻在土地上的忠魂!
1944年3月的硝煙,至今仍在村民的口述中回蕩。當年冀中第十軍分區副參謀長李大衛率70餘名戰士在此被千餘名日僞軍合圍,曆經兩天一夜的浴血奮戰,村民們以糧秣支援前線,以農具協助搏殺。即便面對毒氣攻擊,七十二位烈士亦戰鬥至生命最後一息,氣節凜然。村民李會明深情回憶道,年僅十六歲的機槍手李寶珍、民兵隊長李保林等英烈的名字從未被歲月磨滅。“英雄忠骨最初隻能草草掩埋,但鄉親們立下誓言,定要竭盡所能為英烈樹碑立傳。”這份莊重的承諾,曆經半個世紀的堅守終得實現。1971年,村民們自發集資,一磚一瓦壘砌起第一座紀念碑;如今,占地七十畝的烈士陵園已成為一百三十九位英魂的長眠之所。主紀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無聲訴說着不朽的功勳與深切的緬懷。
(圖2:主紀念碑)
一館一廊一精神:紅色基因的現代表達
步入陵園内七百平方米的紀念館,鏽蝕的步槍、沾染曆史硝煙的軍裝無聲訴說着往昔峥嵘,現代聲光電技術則生動再現了當年激烈的戰鬥場景。展館通過精心設計的五個展陳部分,系統梳理了固安人民自鴉片戰争至新中國成立的光輝抗争史,構成了一部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讀本。村内精心打造的“六個一”紅色文化工程,更使厚重的曆史變得可觸可感:五百米長的文化長廊圖文并茂地展示着英雄事迹;精心複原的“行軍路”,串聯起當年的伏擊點與狙擊位;“思源廣場”的古井旁,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故事代代相傳。
創新性的傳播模式讓紅色精神得以走出陵園,深入人心。依托“一圖通覽、一碼通享”數字化平台,遊客掃碼即可聆聽詳實的英烈事迹;“一校通聯”機制緊密連接周邊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實地研學,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體悟“家國情懷”的厚重内涵。據紀念館統計,2024年陵園接待參觀者逾1.5萬人次,二百餘批次學習團體在此接受精神洗禮。它已超越單純的紀念場所,升華為一座傳承紅色基因、涵養愛國情懷的生動課堂,持續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圖3:紀念館内場景)
紅綠交融繪新卷:奮鬥續寫初心答卷
從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向東眺望,千畝現代農業園區内的大棚整齊排列,蔚為壯觀。林子裡村充分發揮毗鄰高速的區位優勢,通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優質葡萄種植産業,成功将昔日的戰場轉化為今日的“緻富沃土”。村民們由衷感慨:“先烈流血犧牲為的是後人幸福生活,我們勤勞緻富正是對他們精神最好的傳承與告慰。”2023年,該村成功入選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紅綠融合”的特色發展路徑日益清晰——蓬勃發展的紅色研學有效帶動文旅增收,綠色健康的果蔬産業提供大量穩定就業崗位,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村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
(圖4:館内戰鬥場景複原)
今日的林子裡村,肅穆的紅色展館與生機勃勃的葡萄園區遙相呼應,文化長廊前常可見祖孫駐足學習的身影。正如村民所言:“望見枝頭累累碩果,便想起當年支援戰士的幹糧;輕輕擦拭紀念碑時,仿佛先烈們正欣慰地注視着今日的繁榮景象。”這片浸潤着熱血與希望的土地上,松柏歲歲吐新翠,象征着曆久彌新的革命精神;瓜果年年綴滿枝,正是對“為人民謀幸福”初心使命最生動、最豐碩的時代答卷。
孟玉琪以社會學學子的專業視角,細膩描繪了林子裡村從抗戰烽火中的英雄熱土蝶變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樣闆的壯闊曆程,為抽象的紅色精神賦予了具象而深刻的時代注腳。這正是本次活動的核心價值所在——激勵每一位青年學子躬身實踐,成為家鄉紅色記憶的忠實記錄者與積極傳播者。
(文圖:孟玉琪 編輯:張智菁 範子然 審核: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