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媒轉載】迎難而上、主動求變——高等教育戰略發展研讨會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召開


  • 2025
  • 08/16
  • 19:18
  • 學院新聞

  • 10
  • 浏覽量

走進校園 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


  8月11日,吉利教育高等教育研讨會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召開,吉利人才發展集團CEO、芯位教育董事長、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理事長陸丹博士以“迎難而上,以結構調整聚焦人才培養的戰略”為主題做主旨講話。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校領導班子、六長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聚焦全球變局、AI化浪潮、産業變革、就業嚴峻的背景,思考學校如何辦學。


  陸丹博士給出的答案是:辦學必須回歸初心,以學生高質量就業、高質量升學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标。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重點強調要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陸丹博士回顧,早在吉利教育創辦時,李書福董事長就将“走進校園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作為吉利教育的辦學理念,如今面對變局,更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氣主動推動辦學改革,要以“三實”落實“三創”,以“三個校園”平台機制落實“千人千面”教育模式并努力開創教育無限可能。學校要深刻領會、系統安排并始終将這一戰略落實到辦學行動綱領、工作計劃、工作流程、重點項目和全面考核之中。



  陸丹博士指出,教育需從“被動适應”轉向“主動引領”,學校人才培養要從行業變革及技術挑戰引發的新就業場景來倒推學校究竟需要培養什麼樣的專門人才,要有決絕的勇氣通過戰略聚焦與生态重構應對确定性的變局。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系統性轉型,将幫助學校更好地應對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确定性挑戰,為教育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路徑。


  陸丹博士重點指出,傳統的學科邊界變得模糊;傳統穩定的課程組合所構建的專業也變得脆弱,隻有以及時性和模塊化構成的流動性課程才能構建以彈性來應變的專業架構。


  變革的核心策略應圍繞辦學架構重構、學科整合、教學創新與生态協同展開。


  學校學科結構性調整的原則是,整合和穩定學科陣地,保證教師和學術有歸屬和聚焦;調整專業的原則是,專業有能夠對焦、且具有較高活躍度和可持續性的應用場景,在此前提下,還要保證專業具有彈性結構,以保證專業能夠持續适應産業變革和技術挑戰不斷帶來的新場景新要求。


  基于上述考量,可以考慮圍繞“數字智能與先進制造”“現代商業與金融創新”“大健康與生活服務”“創意傳播與藝術設計”“社會治理與教育文化”五大垂直領域,整合現有十個學科門類,形成穩定且可以減震的學科架構;在保留學科核心基礎課程的前提下,專業課程及專業方向課程應根據市場新需求動态調整;鼓勵學生在調整後的學科群内跨專業選修課程,創造條件支持學生跨學科選修課程;新的課程體系形成“通識課+學科核心基礎課程+必要專業課程+領域解決方案課程+職業技術及能力課程”的四類課程體系。


  陸丹博士進一步分析,結構調整是唯一應對系統性變局的辦法,但這對辦學、教學的挑戰也前所未有。他相信吉利院校的同仁素來具有的理想、情懷、決斷和能力,也相信吉利院校所有師生員工有同舟共濟、奮勇向前的精神和願望。



  同時,他也分析,聚焦就業微場景變化,對全行業的辦學、教學也都是新挑戰,他鼓勵到,吉利院校在落實李書福董事長關于辦學系列指引的過程中,一直走在同業前列,從對标企業需求的課程地圖到縮短企業學校距離的産教融合系統性舉措,已經積累許多經驗。現在,在傳統的調研、分析工具基礎上,還有各種大語言模型、芯位教育模型的新分析工具,可以利用芯位教育模型生成的行業新微場景的微課程,教師與企業合作交叉驗證基于模型開發課程的實戰性能,以實現“課程支持-場景滲透-就業能力”的快速對接,來靈活應對複雜、交叉、多變就業場景所需知識、方法及技能。


  陸丹博士指出,在必要以結構調整來應對變局的過程中,對傳統行之有效的教學系統挑戰很大,他鼓勵學校積極利用“芯位校園智慧”平台,實現教學班級與行政班級的融合管理,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實現AI賦能教學和教學管理;鼓勵全體教師要主動求變,從傳統教師角色努力轉型為“産教通”雙師型人才,從“知識傳授者”轉向“場景引導者、能力形成及問題解決的助推者”,鼓勵教師調整熟悉的路徑,主動通過學科平台尋求資源、參與科研;鼓勵學院聚焦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全程。


  陸丹博士指出,結構調整後辦學系統的重心要轉移,辦學治理結構和制度重在聚焦戰略和激發活力。學科平台聚焦科研與學科核心基礎課程、學院平台聚焦教學與學生、專業平台聚焦就業場景無縫銜接的功能定位。同時,建立全員考核與招生就業挂鈎機制,強化危機意識與責任擔當。


  陸丹博士強調,結構調整過程也是改革的過程,要注重辦學生态協同與品牌建設的重要性


  各院校要不斷深化産教融合,持續與各類各層級有活力和能持續發展的企業合作,避免依賴單一企業資源;打造AI辦學環境,全員利用AI、利用芯位教育平台,将AI思維植入辦學、教學全過程,将AI工具融入教學、管理與科研全領域,以助力學校提升辦學效率與創新能力;利用芯位構建“三個校園”的全球化合作網絡,主動接入優化的教育資源供應鍊,形成更具有競争力的教育品牌。


  同時,他透露,芯位教育即将全新打造AI商學院、智能座艙學院兩大創新平台,從研究生教育入手,拉動本科教育,整合全球優質師資與産業資源,探索 “産學研用” 一體化培養模式,培養有競争力的高端技術和專門人才。



  陸丹博士要求,各院校要抓緊暑假關鍵期,完成學科核心基礎課程遴選、微課程圖譜開發需求報告;完成對已部署的AI教育系統平台(芯位校園智慧)的接入利用;啟動幹部讨論、教師溝通和全員培訓;啟動加強學科對接行業、專業對接企業、課程對接崗位系統建設的新方案落實計劃;保證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執行建設的系統工程全面推進與落地。


  陸丹博士重申,AI時代的教育變革是“退無可退”的生存之戰。院校要通過戰略聚焦、生态重構與敏捷響應,推動教育從“标準化”走向“個性化”,從“被動适應”轉向“主動引領”,系統聚焦、聚力人才培養,構建教育免疫系統,在變局浪潮中勇立于不敗之地,挺立改革前沿。中國高等教育将不斷邁向新台階,學校全員需要“再學習、再聚焦、再出發”。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浪潮中,全體教育工作者要将“終身學習”的理念轉化為主動擁抱技術變革的角色轉變,将理性思考與實踐行動緊密結合。持續提升辦學能力與品牌影響力,讓教育真正成為支撐學生成長、服務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


  此次會議為應對變局、重構教育生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中探索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指明方向。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全體同仁将以此為起點,敏捷響應、全面推進教育創新,為培養适應AI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實現高質量就業與社會期許奠定堅實基礎。



文案|今 禾

編輯 | 新媒體中心

美編|管倩瑤、趙海元

投稿郵箱:usynewmedia@163.com

歡迎大家積極來稿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衆号“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電話:0898-88386732 招生電話:0898-88386737
  • 學院郵箱:ssusy@sanyau.edu.cn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社工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