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我院研究生學術水平,擴寬學術視野。4月1日下午,我院第二場“悅思講堂”在社會工作實驗室成功舉辦。主講人陳·巴特爾教授與17名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分享了主題為“守望,自覺,理解”的學術經曆。



最後的答疑環節,陳老師對胡千曙同學提出的研究範式問題進行了解答。“悅思講堂”結束後,張煜媛同學表示:“陳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開拓了我的知識面,并且讓我對學術規範有了新的理解,為我今後的學習提供了新的思路”。

(陳老師與同學展開讨論)
在講座正式開始前,陳老師首先就“春節期間海南遊客返鄉難”問題與同學們進行讨論,并讓同學們以該問題為方向,思考如何以該問題确定論文選題。之後,陳老師與在座的同學們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探讨。陳老師指出,大家在研究生階段要有一雙“學科之眼”,要善于發現和總結研究領域中的問題,它能幫助我們養成學術思維,提升學術能力。
(社會工作研究生認真聆聽陳老師的分享)
接着,陳老師分享了他從學術場域到政治場域再到經商場域最後回到學術場域的個人經曆。陳老師以“喜歡做什麼,能夠做什麼,适合做什麼,哪個更重要?”向在座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紛紛給出了不同的見解。陳老師告誡大家,作為一名研究生要具備“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品質,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最重要的是成為“自己”。
(陳老師分享海外交流經曆)
随後,陳老師向大家分享了他從讀博到成為博導的個人故事和心路曆程。在分享中,陳老師強調了學術規範的重要性,在研究生階段,好的學術規範是一個研究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最後的答疑環節,陳老師對胡千曙同學提出的研究範式問題進行了解答。“悅思講堂”結束後,張煜媛同學表示:“陳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開拓了我的知識面,并且讓我對學術規範有了新的理解,為我今後的學習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圖:黃粲 審核:陳巴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