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推薦
推薦人:于航老師
【德】西美爾《金錢,性别,現代生活風格》
“同等的種植玫瑰的條件是否可以種出來同等的玫瑰?獨自擁有玫瑰所帶來的幸福和人人都擁有玫瑰帶來的幸福又是否等同?”齊美爾以生動的方式講解了不平等感和革命的來源,以及他們如何頻繁的一再上演。
【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
原書摘錄:“現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抛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推薦人:肖芒老師
1.費孝通 《鄉土中國》
2. 【美】查爾斯.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
3. 【美】喬恩.威特《社會學的邀請》
4. 【美】艾倫.G.約翰遜《風樹又見林:社會學與生活》
5. 林耀華《金翼》
6. 李培林《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巨變》
7. 項飙《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訂本)
8.【美】彼得.L.伯格《與社會學同遊:人文主義的視角》
9.【英】劉格蒙特.鮑曼/蒂姆.梅《社會學之思》(第二版)
10.【美】蘭德爾.柯林斯/邁克爾.馬科夫斯基《發現社會》
推薦人:陳強老師
内容簡介:标準的入門教科書,都會包括一章關于“社會學視角”的内容,這一章的根本問題在于,通常不是一系列概念的羅列,就是對社會學中常見的“三位一體”(功能主義論、沖突論、符号互動論)冰山一角式的展示。在我看來,這一标準做法,即使有的話,也極少能讓多數學生開動腦筋去想:從社會學角度去看,我們的日常生活與之前沒學社會學時會有什麼不同?在這本書中,我嘗試通過不重點強調社會學中那些制度性的學科規範來實現這一點。我不會去人雲亦雲地說些“社會學家對這個問題或那個問題是這樣或那樣想的”,好像學生必須非常在意社會學家想些什麼似的,我會簡單明了地從社會學角度把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世界拆散開來。我不會羅列我們那閃閃發亮的“老祖宗”傳下的社會學工具箱中的内容,我會盡力教給你如何去使用那些工具。
【英】安東尼·吉登斯《為社會學辯護》
在《為社會學辯護》中,作者表明了社會學将繼續在社會科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吉登斯審視了社會學的過去,以及當前學術的種種發展趨勢,挖掘了社會學的傳統和遺産的許多方面,孔德、迪爾凱姆、帕森斯、馬歇爾和哈貝馬斯都補包括在其中。吉登斯還将社會學工作與當前政治問題直接聯系起來,并将社會學這門科學置于衆多的社會理論和政治問題的環境中。
推薦人:許壽童老師
[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一版)
社會學是一門系統而客觀地研究人類社會與社會互動的學科,它有三個主要的理論分析視角,即功能主義、沖突論與互動論。波普諾教授撰寫的這本北美*為流行的大學教材——《社會學》,完整地運用上述主要理論視角來表述社會學的基本知識,公正、無偏地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觀點材料,既全面又深刻。全書以5大部分22章的篇幅,對當今社會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内容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解釋。在所有的章節中,作者都既簡明地闡釋艱深概念,同時又運用概念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大量案例,盡可能地為廣大讀者提供社會學的洞察能力和想象力。
李培林,謝立中《社會學名著導讀》
本書根據社會學與一些相鄰學科的交叉性,精選了36本中外社會學名著進行解讀和介紹,由李培林、謝立中主編,行文簡潔,講解清晰。
(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
本書是美國著名社會學者和作家曼紐爾·卡斯特的著作,是《信息時代三部曲: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第一卷,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在這本書中,作者對信息技術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見解,以知識和信息為原動力的技術為切入口,對技術決定論予以駁斥,詳細 闡釋了技術在社會結構和組織制度的嵌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後者對技術的反作用,将網絡社會的脈絡清晰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12
推薦人:高娟老師
居伊德波 《景觀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張新木譯,2017年
鮑德裡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劉成富,全志剛譯,2014年
列斐伏爾《空間與政治》上海人民世紀出版社,李春譯,2015年
推薦人:郝佳老師
【日】田中正人、香月孝史《驚呆了!原來這就是社會學》
這本書的名字透着可愛,原來的名字應是《社會學用語圖鑒》在中文翻譯時改動。書很小巧,但信息量很大,通過簡潔易懂的話語和漫畫,總結社會學領域的概念,能夠幫助我們梳理社會學的發展脈絡、社會學主要分支、流派和代表人物,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感受,并開拓我們的視野,發現更多值得了解的經典著作和思想。
推薦指數★★★★★,作為社會專業的同學可作為辭典備查,初學者用來概覽,都是不錯的。
[英]安東尼.吉登斯著 《社會學》
真正的入門需閱讀教材,首選主流權威的這本李康翻譯的第五版,通過這本書我們能夠對學科有全景式的了解,本書系統全面。
推薦指數★★★★ ,唯一的缺點是厚,可對感興趣的内容進行深入閱讀,增進學科的了解。
推薦人:李龍老師
嚴飛《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英] 安格斯·班克羅夫特/[英] 拉爾夫·費弗爾《米拉的猜想》
汪民安《現代性》
(文/圖:社會學專業教師 編輯:王菁苑 審稿: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