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晚19點,悅讀書社于明B412會議室舉辦第14期讀書會。本次讀書會圍繞美國社會學家賴特·C`·米爾斯的代表作《社會學的想象力》展開。由劉骐玮同學領讀,于航副教授擔任與談人做回應。
劉骐玮先對作者進行了簡要的介紹。美國社會學家賴特·C.米爾斯是文化批判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叛的性格與他無書無音樂的童年有關,不過米爾斯認為個人難題有時應是公共論題,“結構上的影響有時要比童年環境影響人更深遠”。于是引出了“普通人也需要社會學的想象力,作為一種美好的心智品質,來看清結構中的難題或困擾”的觀點。
随後領讀人從時代背景入手,闡述了著作語境。米爾斯認為二戰後歐洲國家的和平與發展隻是資本主義隐藏了政治緊張,而秩序挑戰者被各種方式繳械,包括各種在權力精英指出的集權,還有新興福利國家中的糖衣炮彈。這與馬爾庫賽“否定的聲音被消除了”有共通之處,為此,具有先見而敢言的米爾斯作為挑戰者進行了批判。
于航老師補充道:米爾斯處在曆史的承接和轉換期,背朝同質一體的前現代,面向異質多元的未來,他的理論必将是帶有批判的,這也為本書也奠定了審視社會現狀的基調。
領讀人将作者批判的兩種主要取向進行了總結,其一,以帕森斯為代表的宏大理論内容過于宏大而遠離實際,話語抽象而難以理解的特點,于航老師更是提到米爾斯的精妙論斷“概念王國”。其二,受科學哲學影響的抽象經驗主義往往崇尚一些經驗的量化和抽象的方法論,由其導向引申的更是科層制的習氣。
随後于航老師對米爾斯的立場做出評價:盡管作者批判這兩種取向,但作者也是站在“宏大減”的視角來解釋問題,為此他用了一章來為自己辯駁。作者認為面對這些問題,學者更需要具備社會學的想象力以破除謬見。
領讀部分的最後,領讀人以米爾斯對如何塑造社會學的想象力的建議結束,即認識到人類的多樣性,以及學科的合作性;具備曆史的視野;在情境中思考和行動。
通過這次讀書會,同學們一起深入探讨社會學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在領讀人劉骐玮同學的引導下,同學們互相借鑒、分享自己對書中觀點的理解和思考。此外,本次讀書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在于促進參與者的思想啟發與拓展,通過與談人于航副教授的回應,與會者們可以聽取專業的觀點和見解,從中獲得新的思想和靈感,培養了同學們的學術興趣。
(文字:劉骐玮 圖片:丁伊迅 編輯:付冰 審核;高文)